第54章(第2/4页)

两人正说着,却有些村民来找贾放,却是给贾放泼了一瓢冷水。

他们先谢过了贾放为村里的娃儿着想,但话头一转,就说起家里头农活挺重——娃们七八岁就能帮家里干活,如果贾放把这些娃成日都圈在学塾里,家里的活就没人干了。反正他们这些人,也不指着娃儿将来能考状元当大官儿的,能种庄稼就成了,读啥书呀?

老村长想了想,觉得村民的顾虑也有些道理,说是村里七八岁的娃儿,就开始帮着家里放牛、养鸡、打猪草。如果真把这些孩子在白天里都圈在一起,确实村里好多人家就支应不开了。

贾放一时气结:“是都忙着放牛、养鸡、打猪草吗?”

发展副业,是他提出来,用以改善村民生活的。自从那时起,村民们才开始慢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产”,并且能用这些“私产”对外进行交换。

可现在村民们竟然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贾放为他们的子女着想,反对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念书。

在此之前,贾放还真没有想到他会遇到这样的“读书无用论”。但是面对这些振振有词的村民,贾放竟一时不知该用什么来辩驳。

他当然会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可这些都只是些大口号,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就不会有动力——大家又不傻。

一番掰扯,说到最后,贾放自己都有些生气了,索性手一挥说:“往后开夜校,无论是大人小孩,全都给我上学,一起读书认字。”

老村长登时与村民们面面相觑:“啥?”

贾放自己则抽身离开了桃源村。他在回来的路上也一直在自己反思:开学塾让小孩子们上学这回事,他也确实没有准备好,夫子也没有找到,教材也没有选好,倒先来和这些村民们讨论那些办学细节——他这一步是不是确实迈得太远了一点。

可就算是他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村民们怕还是不愿意,牛不喝水强按头,他还真能把这些大人孩子们全关起来,真的“填鸭式”教学吗?

想到这里,贾放真的有点儿怀念起他刚到桃源村的那些日子,村民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样,贾放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简直指哪儿打哪儿跟一个人似的。

可现在……这队伍还真是不好带啊。

不过贾放可以确认,他刚到桃源村的时候似乎不是这样的。怎么随着时间推移,桃源村这个小社会就渐渐变化了呢?

究竟哪里不对?

他回到大观园里,出了稻香村,把稻香村的院门顺手锁上,便见到福丫和双文。

一行人在大观园里找了一组石桌石凳坐下,双文把食盒里的面饼裹上小菜,先给贾放,在贾放的示意下又裹了些给福丫,然后自己也裹了些来吃。

贾放吃得很快,三口两口就吃完了,盯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潇湘馆想自己的心事。

岂料旁边双文开了口:“三爷,您画架上的那些画……”

贾放点点头,指着前面的院子,说:“对,就是潇湘馆。”

现在潇湘馆是在建工程,除了院子跟前的一大片竹林以外,没有半点和图上相像的。双文能说中,要么是因为她悟性高,要么是因为运气好猜中的。

这一番对答之后,四下又一片安静。双文与福丫悄无声息地把午饭吃完,悄无声息地收拾了食盒,起身正准备走,忽听贾放问了一句:“是从什么时候起,人开始生出私心的?”

双文听他这么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皱起眉头,想了想说:“有私产便有私心,这任谁也拦不住的。”

贾放听了,只管坐在原地冥思苦想。福丫将双文一拉,说:“三爷总这样,这会儿咱们最好别理他。”两个丫鬟便拎着食盒走了。

贾放坐在原地,也不知道想了多久,突然一撑面前的石桌,站起身,说:“我怎么没想到?”

双文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启发了他。

他赶紧去找当初将桃源村整个儿作为封地封给他的时候,官府送来的那一本黄册还是鱼鳞册的副本,找到了就把册子整个儿在面前摊开,按照时间,一页一页地回溯,一直找到从前,也就是荣国公刚刚接手这桃源村的时候。

此前他最经常使用的,就是这册子上最近的一页,因为这一页如实反映了桃源村的现状。但是他还一直没想过,在这之前,桃源村是什么样子。

顺着图册回溯,贾放可以清晰地看出桃源村的村落与田地在一点点缩小。待他翻回十四年前,贾放发现当时桃源村的田亩格局,已经相当规整,四四方方的,不像后来,村民们在缓坡上又开了田,桃源村的田地变得东一块西一块,犬牙交错。

贾放再将册子向前翻,册子上的印已经不是荣国公贾代善的私印了,是一个叫作“向奉壹”的人的名章。贾放不知道这个向奉壹是谁,只管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