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风流文采磨不尽(第2/7页)

那管家从布袋中取出一张小纸条,朗声念道:“进入最后的两个人是——郭云麾,和林望舒。”

我看见他露出开心的笑容,整了整衣服就登上那高台。我犹豫着自己是否要上去,旁边的一人拉了拉我的衣袖,“是你啊,叫你呢,快上去啊。”

说着,就推了我一把将我推到台前,一个家丁走来引我上去,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到了那大桌的前面,低着头却用余光看着他。

他随意地站着,目光淡淡扫过下面的人群。我对自己说:既然已经上来了,就不要再想躲了。抬起头,下面的人发出惊叹的声音。他转头看我,眼中的惊讶一闪而过,取而代之是满含深意的笑。

主座太师椅上坐着的一个老者站起来,走到我和他中间两边看了看,捋捋胡须,笑着说:“两位都是高人,下面就开始最后的比试了。谁先猜到就说出答案,还要说出理由。”

我点点头,他不置可否地笑笑。

“第一题,离别四十见君面,打一物。”

他一笑就答道:“芙蓉。”

那老者惊讶于他回答之快,随即问道:“为何是芙蓉?”

“‘君’字别解为“夫君”,“君面”则为“夫容”;四十拆成两个“廿”,也就是草字头,加在一起不就是芙蓉了?”

那老者赞许地点点头,又出了下一个谜题。他依旧是迅速答出。我一直在担惊中度过,脑子更是一片空白。

一连几题之后,那老者见我毫无反应,走到我面前,“这位小兄弟,为何不答题呢?”

我支吾着不知如何解释,转头看他,他是一脸的不解与疑惑,还有一丝嘲弄。我定了定心,淡淡一笑对那老者说:“先前走了神,后面一定尽力。”那老者点头走开,出着后面的谜题。

我和他比起来。先前他好像是在有意让我,直到我答出的数目和他差不多,才开始真正答题。

“最后一题,‘两句三年地,一吟双泪流’,打一成语。”

我略一思索脱口而出,却是和他同时:“妙语连珠。”

他看了我一眼说道:“诗云:‘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言及写诗得句之甘苦——‘两句三年地,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说完看着我。

我接着说道:“三年得两句,亦或不妄‘妙语’。‘妙语’乃是流泪苦吟所得,因此将谜底的‘珠’字解指‘泪珠’。‘连珠’者,适可见其“双泪流”之情景也。”说罢看向他,两人会心一笑。

那老者连连点头,却又为难地皱起眉头,“你们二位实力相当,这可如何分出高下?”

他一笑,“加试。”

老者点头,“就做诗吧,取送别。”

他走到桌边拿起笔,停了一下便龙飞凤舞地写起来。

我也走到桌边,想到今早与裕王送别的场景,写下了——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写罢走到一旁。有家丁上前拿起我和他的诗作。我远远瞥了一眼他的诗,先不说诗如何,单那一手的好字,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再看那诗——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边犯此时节。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看罢,我不由暗生钦佩。

那老者为难地点着头,“不错,不错,各有千秋。再出一题,以史为题作诗叙史事。”

我心中其实已经知道自己是无法与他相比的,因为我只有女子的情怀,不若他,心怀天下,自是比我高远。不过事已至此,还是走回桌前,想着题,写下——

                   “莫以今时宠,
                   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
                  不共楚王言。”

写的是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妻子息夫人。楚国灭了息国,楚王将息夫人占为己有,虽为楚王生下两子,却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七雄雌雄犹未分,
                   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
                   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赢停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