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京城风波(第12/13页)
“行了行了,别尽说这巧话,你不必看我面子,我看他们倒不像不懂事的。广丰隆据说是淮扬商贾的本钱,他们在外更是以你的同乡自居,如何就得罪你了?”李钊不禁问了一句。
秦凤仪道:“他们也得罪不着我,只是当初我在徽州时说起建城的志向,相随者唯徽、晋两家银号,一路在我这里颇多尽心孝敬。凡事自然有个先来后到,总不能因着是淮商的本钱,他们一到,我便另眼相待,岂不令徽、晋两家寒心?做人做事都没这么办的。再者,他们乍一过来,就要来给我请安。我与他们并无交情,他们来做生意,我南夷城欢迎,至于其他,我知道他们是想在我这里效力,就是朝廷用人,还得再上查三代下问五亲呢,我也不能不谨慎,自然要看看他们的为人、能力、心是不是虔诚,是吧?”
李钊算是听明白了,合着就是因为这两家一开始没从徽州跟着他过来。李钊一乐:“别说,你这法子倒是不错。”用两家冷两家,而且冷得有理有据,这么一冷,就冷出百丈城墙来。
秦凤仪便应了见淮、浙两家银号东家的事,私下与媳妇儿说:“还做银号买卖呢,蠢材!送礼都讲究个投其所好呢,这会儿才想起捐百丈城墙,早干什么去了。”
李镜道:“别说,这些干银号的还真有钱。百丈城墙也得十几万两银子了吧?”“他们做的是银钱的生意。”秦凤仪道,“这不过是敲门砖罢了。我现在也是堂堂亲王,若是叫他们随便献个万儿八千的礼便见着,他们面儿上恭敬,私下该笑我没见识了。”
“这回他们必能长个记性,添几分谨慎恭敬。”李镜道,“对了,你先时不是让大哥找几个烧瓷的匠人和几个懂种茶的来吗?大哥都带来了,大嫂昨儿把人给我了。”
“你不说我都忘了。”秦凤仪道,“我想着,让大哥带着冯将军,往东边儿去走一走。”
“这是何故,莫不是让大哥去管着窑场?”“就浮梁这么一个窑场,够干什么?便是日夜不停工,烧的那些粗瓷,一趟就卖完了。咱们有几处大茶园在义安、敬州,我以往观古籍,这两地以前是有窑厂的,带着那几个烧瓷的师傅去看看有没有能开窑的地方。再者,也让懂行的茶农瞧瞧咱们在这两地的茶园,看看怎么管理,今春的茶,我吃着就比去岁的好。”秦凤仪道,“让冯将军带上五百人马跟着,是想让他看一看往东去闽地的地形。”
李镜不解道:“你这是……”
“义安与敬州都是沟通闽地的重镇,这两地的知州也过来请安了,可我毕竟不知其为人,不能心里没数啊。原当我亲去,只是眼下新城这一摊子,我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得。就让大哥代我去吧,他一向为人细致。冯将军也是个能做事的,便让他二人带队前去,也让大哥与冯将军熟一熟。”秦凤仪解释道。
李镜问丈夫:“冯将军一走,他手下的兵谁来带?”秦凤仪想了想,道:“我让冯将军荐个副将暂代吧。”
李镜点点头,想来也无可再嘱咐秦凤仪的地方了。秦凤仪道:“大哥先去义安、敬州,便让阿悦管管蚕桑这一块儿吧。咱们南夷的丝价较之去岁涨了五成,就这样,还供不应求。什么东西利益大了,人便趋之若鹜,农人现在恨不能不耕田,只养蚕去了。农耕是固国之本,这是往大里说,往小里说,咱们这里本地大人少,虽则商贾来钱快,但是只有耕种才能让农人有归属感。何况,商贾事毕竟有风险,老实巴交的农人,现在看丝涨钱,都在地里种桑树,一旦丝价降下来再想改耕地,可就不好改了。”
李镜道:“这话很是。只是这原应是各县的责任,让阿悦怎么管?”
“让他去想个劝农耕的法子。还有,我们这里太原始了,会蚕桑,会缫丝,但懂织锦织绸的人凤毛麟角。”秦凤仪有些发愁道,“可这自古以来做买卖,卖丝能卖几个钱,到底还是丝绸利更大。但便是咱们南夷城,也没个织锦的高手,都是最简单的那种单色平绸,质地远不及湖绸。要是我来办这事,必然要往外请个懂纺织的高手来。可这样的人也不是好找的。这事也不能我亲自去做,多少大事还忙不过来呢。”
李镜微微沉吟,一笑道:“我倒有个法子,你要不要听?”“哎哟,我的乖乖,这还有要不要的,只管说来就是。”秦凤仪拉过媳妇儿的手捏了一下。
李镜道:“你说的路子是对的。海上那事儿,咱们偷偷干了一回,我看茶、丝、瓷这三样都是不愁卖的。单卖丝就太便宜了,的确是要请个高手来,非但要会织锦,还要懂得织机上的事。不然,那么大的织机,怎么运过来呢?何况,运织机也太着眼了,不如请个懂得造织机的匠人来。这样的人虽不好请,也不是请不到,只是难免要出大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