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尉迟绿萼(第3/8页)
这些事伽罗虽隐约知道,但却想不到事态会这样严重,她有些茫然了,喃喃道:“可是本宫前天听皇上说,他是为了你,才动怒杀了冯基……”
她对杨坚在太极殿上行刑之事也有些不以为然,但杨坚是军官出身,常会混淆殿堂和军帐的区别。
而且,他虽然废了前朝的酷刑,自己又往往法外施法,擅自杀人,她也曾苦劝过几次,无奈,杨坚本性难移,常常前一天才接受了她的意见,后一天又故态重盟,平陈胜利的这一年来,她的劝告,越来越成为他的耳旁风了。
“皇上虽然宠臣信臣,但臣却不敢领这份情。”向来温言细语的高颎,竟然抗声而答。
“为什么?”高颎身后响起一声有些阴郁的询问,高颎不禁微一哆嗦,那是杨坚,不知道他已经在自己的身后站了多久。
高颎并不畏惧,从容地掀开衣袍下摆,跪在文思殿的地下,抬眼望着这个最近越来越喜怒无常的君王和他身边满面倦容的伽罗,用从未有过的激烈态度答道:“因为臣不希望看见每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都怀着对死亡的恐惧,战战兢兢地站在太极殿上……五天前皇上才撤去行刑的大杖,可前天楚州参军李君才只说了一句:皇上宠高颎太过。皇上便大发雷霆,见左右没找到刑杖,竟命侍卫们用马鞭将李君才捶杀,兵部侍郎冯基不过多劝了两句,皇上又在太极殿上杀了他!”
伽罗有些惊恐地睁大了眼睛,看着她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丈夫。
随着年龄增长,杨坚的相貌越来越显得威严高傲,可他什么时候起长出了这副暴君心肠?自己仅仅一个月未临朝,他便接连在太极殿上刑杀了诸多大臣,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杨坚和北齐、南陈的亡国之君还有什么两样?
“难道朕杀得不对么?他们知道独孤公是朕的开国重臣,还敢这样乱说话,就是有可死之道!”瞧他竟然还如此振振有词,伽罗更加寒心。
也许,杨坚早已厌倦了自己这样天天陪他上朝听政,厌倦了自己用笔墨当众对他的指点,所以才迫不及待,打算趁伽罗生病不上朝的这段时间,来显示自己帝王的威严。
“可是陛下,陛下是否知道,如今大臣们上朝之前往往会含泪和家人诀别,并预留后事?包括臣在内,对上朝都充满了畏惧,生怕陛下一不称意,就当场行刑,甚至杀人……十天前,一位大兴城守仅仅是奏对时说错了一个数字,也被陛下杖杀……”高颎不禁落泪了,他前后也算侍奉了几个皇帝,像杨坚这样严厉无情的,还是第一次遇见。虽说念在故旧之情,杨坚绝不会对他下手,但高颎仍然觉得恐惧。
“就算朕有时用刑太重,可这些受刑的大臣,又有哪一个是白璧无瑕?”杨坚仍然对高颎的意见嗤之以鼻。
够了,伽罗有些阴沉地看着杨坚那张貌似高贵的面孔,心里泛上来一种滋味复杂的情绪。
他是她一手扶持出来的帝王,而他的智慧和才干,却只能胜任一个上柱国的武将之位,只配用蛮力去上阵厮杀,却没有足够的头脑和胸怀来承担他帝王的使命。当年的相士赵昭算得没错,那罗延只可为将耳,哪里配得上做一个君王?
“皇上,”她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保持原来的温婉,“臣妾也听说了一件奇事,说皇上经常派出手下的人,到各州县和各部的衙门里行贿,倘若这官儿没接贿赂,倒也罢了,倘若这官儿接了贿赂,皇上就命人当场斩了他首级……皇上,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是谁?当然是杨坚。
杨坚不禁有自得之感,近年他听了老臣苏威的话,认为只要熟读《孝经》就能治天下,刘邦、项羽、刘备,这些人难道读过什么经史子集不成?可刘邦还不是把萧何、韩信这些将相捏在手心里,要圆就圆,要方就方。
回思自己的这大半生,杨坚觉得,自己有着可与前代帝王相媲美的文功武德,事绩言行都会留存万世,为了给后世帝王立一个榜样,他决心好好做一番事业,尤其是在吏治上,更应该超越古人。
当年,西魏、东魏、南梁三国,吏治都败坏不堪,到了北周、北齐、南陈这些新朝,吏治不但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而更加朽烂。
关于这一点,当年的东魏权臣高欢曾有一句名言:“天下贪污习俗已久,我若急正纲纪,恐人物流散,何以为国?”
对于这种看法,杨坚当然不能苟同。
岂止是不能苟同,杨坚的看法是,天下官少民多,官杀得再多也动摇不了根本,至于说这些人都是什么一时之彦、皇上应该为国惜才,那真是昏话,——如果说,读破了两本古人的书就叫才子,攻破过一个山头就称得上名将,那大兴城、建康城的才子良将简直都会挤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