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那氏(第18/25页)

过了林荫小道,前面就是平坦的官道,县城小小的一座城门楼已经在眼前。

沐晟与朱明月左右骑行在马车旁,沐晟用斗篷抹了一把手背上的血,朝着朱明月道:“经过前面的县城,再往北就是东川府内城,你说咱们的客人会不会在街市上面出现?”

朱明月远眺了一下,淡声道:“王爷不是说,就算孙知府参与其中,也断不会选择在府城里动手。还有客人的话,若是在前面一段不出现,就应该没事了吧!”

府城里的街市是市井热闹之地,若有意外发生,必然会殃及到当地百姓。

但她并不认为孙兆康会这么做。因为她总有种感觉,东川府大大小小的州县,每座城都很兴旺繁华,生业安乐。孙兆康在东川十余年,在他治下的这片土地也曾经历过战乱,却总是幸免未曾被滋扰。现在,他也不会去想破坏或者打乱这份安宁。

而对于东川府来说,其实他们才是不速之客。

李四有一句话说得对,在大明政权尚未建立的时候,云南十三府的土司家族就已经存在百年。百年传承,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曾归顺过几个不同的朝代,多次反抗,被镇压,朝贡称臣。如此盘根错节的势力,往往同气连枝,一旦处理不好,几大家族很有可能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届时就不是云南内部的事,而是一场边陲动乱。

撇开利害关系不说,起码在这一点上,沐晟和皇上有着一样的烦恼。

沐家军的到来无疑是要打破固有的平衡,经停的第一站东川府就成了整个局势中至关重要的一处。但在不久前,萧颜又率领百人队伍,剿袭了勐佑的一伙摆夷人贼匪。“勐佑”也是摆夷族语的说法,其中的“勐”专指县以上的地方,隶属于元江的势力范围内。于是针对那氏家族的谣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传到现在,元江府已经被萧颜和沐晟两人联手推到了风口浪尖。

那么与之相关的东川府,此时此刻应该出现在什么位置上?多年来受元江资助的孙兆康,又应该何去何从?

若换成是她,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也不会善待沐家。

“想什么呢?”

沐晟已经骑行到她身边,朱明月抬眸看了看他,摇了摇头。

沐晟道:“你似乎不是第一次见到死人。”

其实他想问的是,她不是第一次见识杀人。

朱明月拽着缰绳,却想到了别处,启唇淡淡地说道:“在小女十岁那年,镇子上大旱。同年七月,燕王府靖难发兵,开始兵连祸结。地里乡间都是疫病死尸,还有残缺不缺的肢体……在那个时候,想要活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你在哪儿?”

“北平。”

“本王记得,你是在戊寅年于苏州府的嘉定失踪,壬午年,有你的消息出现在北平的燕王府,癸未年你又身在应天府……除了这些露于表面的,五年里几乎无法追查你的行踪……”

沐晟不紧不慢地提了提马镫,然后深深地看了她一眼道:“能做到这些,不是被保护得极好,就是有不能泄露踪迹的原因。那么本王好奇,你是怎么一直耗到现在的?”

“王爷别忘了之前答应过小女的话。”朱明月道。

只需她肯相助,对与沈家有关的她的一切事、她回沈家之前的一切过往,他便再不能插手。

少女的面色冷淡,沐晟却是一笑:“本王连问都不能问?”

“问也不行。”

……

一行五人顺利地回到东川府城是在一个时辰之后。等快要抵达知府官邸,那辆马车已经损耗得不成样子,仅剩的一个轱辘在陌白街上寿终正寝。于是张三只好扶着李四,从街巷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几人中除了朱明月,几乎个个身上染血,尤其李四几乎成了一个血人。在街上引得目光无数。

管家正在府门口安排守卫,远远瞧见了,吓得瞠目结舌,好半晌才想起来去请大夫。

而孙兆康不在府里。

等孙姜氏酬完神从城南的寺庙回来,已经过了酉时,天色还早。她没有直接去休息,连晚膳也没顾上,直接来到了西厢,却是领着几个侍婢,抱着熏笼、铺毯……还有很多女儿家的用物,带着满身的烟火味,亲自来叩门。

朱明月刚刚沐浴完,正在换衣裳。等应声开了门,门外一张笑吟吟的脸。

“孙夫人您这是……”

朱明月把人请进去,等一众奴婢将新捧来的物件布置完,孙姜氏道:“这两日小姐跟黔宁王早出晚归,也没有仔细休息。这么一个娇滴滴的人儿,怎么受得了呢!”

提也没提白日里的事,就像是根本不知道他们半路遇险,也不知这一行人浑身是血的回到府里。然而府里添了两个“新人”,没跟当家主母交代,也的确有些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