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那狐狸偷懒不成?(第2/3页)

得了信,白剑屏当即招来两个士卒,让二人结伴同行,快马加鞭回长安。而待亲眼目送信使远去,他心里那根弦总算松了些。

今日要登船,行囊昨日已大致收拾好,如今由几辆车驾先行运到津口旁,再把行囊转到楼船上。

有一艘楼船的甲板较之其他的更为空旷,白剑屏遂给黛黎提议,“主母,我观此船的甲板足够开阔,不如将您的车驾卸了马匹后推上船去,如此您后续取物也方便些。”

货船对接的廊桥要宽很多,能供二到三人并行,把车驾推上去不是难事。

黛黎目光落在马车上,这架马车是她和秦长庚成婚时驾的婚车之一,用的顶好的降香黄檀,有道“一寸花梨一寸金”,说的正是这种黄花梨木。

不仅用料好,里头程设也很用心,坐椅宽敞,矮柜别致,暗格也多,无一不精美。

黛黎在心里叹了口气,算了,还是别毁了这辆好车,“不了,车驾停甲板上很占地儿,不便于乘船观景,把箱匣搬上船即可。”

白剑屏听令行事。

今日天朗气清,初秋的午后日光笼着停于津口旁的两层楼船,纱一般的亮色落在每个人身上,又铺在河道里,在涟漪四起的水面上映出一片亮莹莹。

黛黎看着波光粼粼的河道,对白剑屏低声道:“白屯长,我曾听闻有些水匪会伪装成货郎,趁着船客掉以轻心时,对其索财拿命,行凶方式不限于在房中安置迷香,亦或是在饭菜里下药。”

白剑屏心里打了个突。

黛黎转头看他,点漆的黑眸在日光下宛若一面镜子,“出门在外,行事还需谨慎些。我们这一行有些扎眼,船上的庖厨或许换成我们的人会更好。”

这行囊一箱又一箱地搬,任谁都能看出他们这一行很有家底。

白剑屏颔首,“您说的是。说起来今早我和两个镖师闲聊,其中有一个也提到这点,他建议我们控制船上的庖房。不过我先前去和船主交涉,他并不同意……”

他无奈叹气,“许是我们防着他们,他们同样也防着我们。”

楼船运了大批的货,每一样都值钱。收钱载你一程没问题,但完全让出厨房,那就别想了。

黛黎想了想说:“那就各做各的,食材也别混一起。他们倘若不放心,可在我们做饭时派人在庖房门口盯着。”

白剑屏点头说他也这般想,随后试探道:“主母,您怎的对这些弯弯绕绕如此清楚?”

黛黎笑道,“书里看的,也在茶馆里听说的。”

不久后,所有行囊装船完毕。

随着艄公猛地拽开桅杆旁的麻绳,被卷起的巨大帆布哗啦一声,从上方流水似的泄下来,又被风吹得缓缓鼓起。

楼船乘风逐渐远离岸边。

黛黎站在甲板上,眺望着留在津口旁的士卒,不住有些发愣。

长安城内。

两匹快马从北城门入城,途经闹市时减速慢行,待终于穿行过,又加速直奔目的地。

秦府门口的守卫认得同袍,知晓他们前些日随黛黎回渔阳,如今见二人风尘仆仆归来,笑问:“回来送信?”

荀禾点头说是,问起秦邵宗,“君侯今日在府中否?”

“巧了,他方和南宫青州出门不久,你且等着吧。”守卫说。

荀禾抬头看天色,此时正值午时末,不早不晚的,“看来我可以小憩片刻。”

日夜兼程的荀禾疲倦得很,他卸了马匹,又把信件转交后,寻了先前值班落脚的屋子倒头就睡。

……

秦邵宗是申时回来的,一回府就听胡豹说有黛黎的来信。

“她总算没忘记自己还有个夫君在长安。”他开怀道,而待拿到那份相当厚实的信件,男人眼尾处岁月留下的浅痕更深了些,笑意浓郁,连道了几声不错。

胡豹见上峰心情大好,总算松了一口气。近日长安望族不大老实,君侯为此大动肝火,府上阴云盘踞,如今总算云过天晴了。

秦邵宗拿了信回房。

主屋门户大敞,日光明亮,空了许多的珍宝架上只放着一个香笼,却因女主人带走了所有女婢,这只流云铸铜鎏金香笼已许久未有人料理,如今只是一个摆件罢了。

和着窗外的几声鸟鸣,秦邵宗揭开了火漆封口。

长庚敬颂台安:

近来可好?长安诸事可顺畅?大事需徐徐而图之,不可心急,亦切勿因此太过伤肝动火。初秋已至,长安昼夜温差大,还望君遵循“春捂秋冻”之原则,调气摄生,多加保重。

秦邵宗看到这里,竟发现一页居然没了。

他翻过一页。

接下来她提到几个小辈,描述他们的日常如何,再添一两件小事。

不知不觉,再翻过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