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结发为夫妻(第2/4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以前她在出版社审的历史类农业的稿子,里面有不少东西能用上。

人们最早采用“火耕水耨”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前者是先用火烧掉杂草,而后引水入田,这种方式多用于山林湿地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后者是在初春时期,将山间树木砍倒,待春雨来临之前放火将其烧光,之后以树草灰烬为肥料,乘土热下种。①

这是最初的给农田增加肥力的方式。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动,等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将种子和人畜粪便混合在一起,以此来播种的“粪种”出现了。

人畜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虽说当时的人们不认识这些元素,但不妨碍他们知晓这样作物长得很好。

后来到了汉代,人们将目光放在了绿肥身上。而所谓“绿肥”,是指利用绿色植物作肥料,例如苕子和苜蓿,这两者都能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再往后,人们又在肥料的搭配、施肥时间和方法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秦邵宗原本懒散地坐在旁边,闻言直起身,“天与地的差距?那是几何?”

黛黎反问他,“你们这里一亩地能产多少石小麦?”

秦邵宗:“一亩地一石左右。”

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

黛黎若有所思,“如果一切顺利,应该能提高一半。”

绕是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但此刻的秦邵宗也不由面露惊愕,“这般多?”

提高一半,那就是在人力、畜力和田地面积都不变的情况下,白赠了一半的地,多出的一半粮食和从天上掉下来没差别。

“这算什么多,在我那边……”黛黎停了停,“算了,还是不说了。”

“有何不能说?”秦邵宗心里痒得厉害,主动问:“桃花源的一亩田能产多少小麦?”

黛黎摇着头叹气,“相信我,你还是不要知晓为好。否则我怕我说出来,你今晚抓心挠肺,要睁眼到天亮了。”

“不可能。”秦邵宗矢口否认。

黛黎换一个说辞,“有时候期待值拉太高并非好事。比如方才我说能将一亩地的产量提高一半,你已觉得很多,然而如果你知晓桃花源的产量几何,你一定会不满足只能提高一半。因为对比过后,确实会显得少得可怜。”

白皙的手指拿住金钗末端,缓缓将之从发间拿出,黛黎继续道:“但那是我没办法解决的,因为小麦的产量和麦种、土壤水分、温度与土壤肥力等等都有关系。而这其中,麦种至关重要。”

秦邵宗颔首,“夫人所说的我都明白。就像大宛良驹熬得痛,也走得快,非其他马种能比。”

如果马种不重要,当初他将北国打服以后,也不会把北国几万的优良马种带走八成。

黛黎睨了他一眼。

秦邵宗笑道:“所以夫人但说无妨,粮食产量多一半,便是能多养活半个北地的人,乃至天下百姓往后也能受益。此事如果能成,日后逢大旱或许不会再饿殍遍野,人们也无需易子而食,夫人功德无量。至于其他的,全当让我开开眼。”

他向来对她的故土极感兴趣,见黛黎还是不说话,于是自己猜测:“难道是一亩地三石?”

这边一石,三石就是三倍。

多一半都能让他惊讶非常,这三倍已经是秦邵宗尽可能往高的猜。

黛黎摇头,“不是。”

秦邵宗:“难道是五石?”

黛黎拆掉所有头饰,一身轻松地起身,准备去主厅用晚膳。

秦邵宗跟在她后面,“夫人……”

黛黎见他不得到答案誓不罢休,遂边走边说,“在桃花源,一亩地平均是八石左右,最优质的土壤和麦种,产量甚至能去到十四石出头。”

身后跟着的脚步声突然停了。

黛黎回头,毫不意外看见他怔在原地,棕瞳里的震惊满到溢出来。

黛黎轻笑了声,不管他,自己继续往前走。

这顿晚膳在场所有人都看出秦邵宗心不在焉。往常每顿都要喝点黍酒的男人,今日完全不碰酒杯,一个劲盯着碗里的梁饭看,不知道在想什么,连秦红英和他说过也没理会。

待饭罢,黛黎刚起身离开,他也随之站起来跟着。

两人一前一后离开主厅。

秦祈年看着两人的背影,“父亲方才甚是寡言少语,难道是今日四处奔走累着了?”

话刚落秦红英就笑了,“你这话若是让你父亲听见了,他少不了又把你抓去训练场,亲自训一训。”

秦祈年立马缩了缩脖子。

秦云策笑道,“过一日短一日,距离明年开春越来越近了,我猜叔叔可能是记挂着明日的进程。对了,明天先生不上堂,你若好奇不如随叔叔一同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