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他要娶妻

黛黎不认识卫澄, 但听对方姓“卫”,顿时知晓这是秦祈年的母族。

只是对方给她递拜帖做什么?要递也应该给秦祈年递吧。

再看拜帖的时间,是明日午后。

黛黎阖上拜帖, “行,我知晓了。”

念夏不是渔阳本地人, 起初也不识得卫家。不过后来她出府次数多了,在市井里听了许多闲言碎语,便大致了解其中的关联。

“夫人,您若不想见, 不如直接推了。”念夏小声道。

黛黎笑了笑, “晚些再看看。”

而黛黎口中的“晚些”,便是今晚晚膳时分, 她直接把这事在饭桌上摊开说。

随着秋色渐浓,天气也一日比一日的凉。天冷, 饭菜出炉凉得快,而崇尚美味的老饕挖空了心思专研, 如何在寒冬中吃上热腾腾的菜肴。

于是最早的火锅在周商时期出现了, 没错,就是被世人熟知的青铜鼎。

虽说这玩意儿后来多用于铭功记绩,但最早时,它确实是作为烹饪工具使用的, 被贵族用来煮蔬菜和肉。

后来发展到汉朝, 贵族依旧是用铜制的锅,却有不少改进。其内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装调料,另一部装食物。

调料可以将食物染上其他味道,因此这个时代将之称呼也“染”, 火锅叫“染炉”,也或叫做“古董羹”。

至于后者的名字也相当有意思,取自食物投入锅中时那“咕咚”声的谐音。

不知从何时起,秦邵宗和黛黎一起吃饭不再分餐,坐方桌或圆桌同食。

后来回到渔阳,餐桌上多了秦云策和秦祈年,秦邵宗便让人重新打了张圆桌,五人围坐亦不显得拥挤。

人不多不少,一个炉子不够用,桌上摆了两个。

黛黎和秦邵宗共用一个,另外三个青少年一同用一个。

桌上一众大小不一的盘碟摆开,有的装生肉片,肉片种类也多。羊和猪自是不必多说,此外今日还有病死的牛;鱼丸虾丸另放旁边,蔬菜又占一角。

秦祈年吃得唏哩呼噜,头也不抬。

就在这时……

“白日时我收到一封拜帖,发帖人是卫家五娘子,我还未给她回帖。君侯,你说我待会儿要回帖否?”一道温和的女音在这时响起。

桌上霎时安静了许多,唯有一道还在嚼嚼嚼的声音在响。

不过很快,似乎他在桌下挨了身旁的兄长一脚,声音也停了。而声音的主人惊愕抬首,“黛夫人,我姨母给您发拜帖?”

黛黎只点头,没有说其他。

一般来说,拜帖发过来,若想对方登门拜访,是要及时回复的。

秦祈年那句“是不是发错了”在喉间将将吐出时,他又在桌底下被踩了一脚。

少年下意识转头看旁边的兄长,却见后者和秦宴州一样,都在看着两位长辈,等对方说话。

秦祈年:“……”行吧。

铁锅里的骨汤还在咕噜噜翻滚着,煮熟的虾丸飘于其上,很快被一双玉箸夹起。

夹着虾丸的玉箸在炉上的调料格里走过一遭,而后将其放到黛黎另一个小碗里。

“她要来便来,夫人作为府邸女主人见一见也无妨。”秦邵宗声音很平静。

黛黎一顿,随即给他打预防针,“见一见可以,但我得提前说明,我只当寻常客人。”

“本该如此。”秦邵宗淡淡道,“秦三,明日你姨母登门,你莫要出去瞎逛,留在府中和夫人一同见客。”

秦祈年腮帮子塞得鼓囊囊的,像只仓鼠。话说不了,他只连连点头。

吩咐完小儿子,秦邵宗又看向黛黎,“明日夫人需要我出面否?”

黛黎不答反问,“你的伤痊愈了?”

这人窝在府中月余,来探病的官员络绎不绝,得他亲自召见不过零星几个。黛黎不清楚他具体在打什么算盘,但总归在布局。

布局布到一半,可以随便走动的吗?

秦邵宗笑道,“有月余了,我若再不能动弹,外面的人该骂我砸丁老先生的牌匾。”

“你随意。”黛黎不在意。

秦祈年看看黛黎,又看看秦邵宗,短短两句对话间,却令他觉得……

父亲明日还挺想和黛夫人一同去会客的。

秋季的天儿黑得晚,膳罢后瞧着天色黑,但还未到宵禁时分,黛黎写了封回帖让人送去。

在黛黎写回帖时,秦邵宗带着秦云策在府中散心。

他并无去书房,只闲聊一般的说起:“云策,你给你姑姑去信,告诉她我病初愈,让她带小女儿来渔阳一趟,在此小住几日。你姑姑最是喜欢收集药材,问问她施府上是否有麝香和何首乌,若是有,让她莫要吝的全部带过来。”

秦邵宗的母亲生了三个孩子,他行二,上面一个胞兄,底下一个嫡亲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