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这场拍卖会,似乎被各……(第3/4页)

路晓琪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仔细翻阅着。一本名为《墨庄夜怪录》,讲的是江南一位书生,为避雨夜宿荒废墨庄,遭遇一系列精怪异事。另一本叫做《玉枕记》,则是个缠绵悱恻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于市集偶然购得一枚古玉枕,每于梦中便见一绝色女子,与之诗词唱和,情意日深,然而梦中之女实为前朝屈死的贵妃精魂所化,二人人鬼殊途,最终在一位游方道士的点化下,了却尘缘,女子得以超脱往生的故事。

的确都是唐传奇的调调,情节曲折,语言也颇为生动。

“这两本可都是我们那时出名的话本子。”王绣娘说道,即便是现在她看多了现代的网文,也依然喜欢这两个故事。

绿翘:“是啊,可受欢迎了。不过,都是些市井流传的玩意儿,比不得那些经史子集……”

“谁说的?我觉得这两本书很好啊。”路晓琪合上册子,抬头看向她们,脸上绽开一个温暖而肯定的笑容。

经史子集记录的是帝王将相、圣贤思想,是历史的骨架。但这些流传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的话本故事,记录的却是当时普通人的爱憎喜好、市井风貌、流行话题,是历史的血肉。

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如果她只要前者的话,那当时便只会拜托宇文恺与苏隽等人,而不是向四号区所有人征集了。

“很多正统史书不屑于记载,或者刻意忽略的民间生活细节、语言习惯、娱乐方式,往往就藏在这些所谓不入流的话本里。对于我们想全面了解你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些东西同样是无价的瑰宝。”路晓琪语气真诚。

文化的传承,本就是多元的,缺了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

这段时间,陆陆续续的,像是朱帘秀、公孙瑾、林宝生等人都拿来了自己默写出来的书籍。他们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在纪念着自己生活过的时代,努力让它在未来变得更有存在感。

听到她这样说,绿翘和王绣娘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的忐忑被激动和荣耀所取代。她们从未想过,自己记忆中这些消遣的故事,竟能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路晓琪将这两本手抄册子收好:“你们放心吧,这两本书,我会尽快安排人进行校对、注释和少量影印,然后放入‘博闻阁’。相信我,一定会有研究者和对那个时代感兴趣的读者,会因为它们而高兴的。”

待到两个绣娘离开之后,路晓琪又翻开那两个故事看了起来。

别说,还挺好看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有流传下来。而历史上,和这两个故事一样被湮没在尘埃里的不知道有多少。

只希望博闻馆里,这样的书会越来越多。

……

刘晗的行动力确实惊人。

在决定来博闻阁学习后,她几乎没怎么犹豫,第二天就直奔与古镇一街之隔的安平县城区,顺利租下了一套心仪的两室一厅。房子虽不大,但干净整洁,最关键的是离古镇侧门极近,步行不过五六分钟,完美实现了她闭关冲刺的构想。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她便正式开始了在博闻阁的备考生活。效果正如她所期盼,甚至远超预期。

不知是这里的环境确实有凝神静气的魔力,还是那种脱离熟悉环境的专注感,她发现自己学习的状态前所未有地好。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行测逻辑,在这里似乎变得条理清晰;那些冗长枯燥的申论材料,读起来也顺畅了许多。每天制定的学习计划都能高效完成,甚至还能挤出时间进行拓展阅读,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日千里”。

她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作息,白天复习,傍晚时分则会在古镇里散散步,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晚餐若是不想在古镇里解决,她便自然而然地走向楼下那家的肉夹馍小店。

店主叫秀珍,是个爽利的中年女人,而且很爱干净,将店里收拾得十分整洁,更重要的是她做的肉夹馍确实一绝——馍烤得外酥里嫩,肉炖得烂而不柴,肥瘦相间,香气扑鼻。

刘晗成了这里的常客,偶尔会和忙碌的秀珍闲聊几句。

这天傍晚,刘晗正吃着热乎乎的肉夹馍,就听秀珍一边利落地剁着肉,一边跟旁边一个相熟的街坊唠嗑:

“你说怪不怪,最近来咱们这片租房子的人好像多了不少嘞。”街坊说道。

秀珍手上动作不停,接过话头:“可不是嘛!而且我看着,好多都像是学生娃,背着书包,拿着水杯,斯斯文文的。不像是来旅游短租,也不像是要做民宿的,倒像是要长住下来读书的。”

“是吧?我也觉得。就我们那栋楼,这半个月就搬进来两户,看着都像备考的。你说他们都跑咱们这儿来租房子图啥?市里又不是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