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辽哥牛牛弟(第2/3页)
他就是小郎君口中那假以时日定能一鸣惊人的旷世奇才哈哈哈哈哈哈。
荀晔很擅长和人打交道,张辽和郭嘉年龄相仿也没比他大几岁,年轻人之间的友谊不需要铺垫,短短一会儿俩人就从生疏的“张将军”“小郎君”变成了“文远兄”“明光贤弟”。
可惜帐中实在简陋,不然他们俩能当场来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
张辽刚到密县安营扎寨,上头只让他在这儿安顿没提粮草怎么供应,手底下一千多张嘴要吃饭,他这几天一直在发愁怎么找京城要粮。
不管以前是谁的手下,现在他都归董相国管,就算驻扎在密县也必须由京城负责。
他又不是讨伐那什么的义军,没道理让他散尽家财供应军队。就算他现在要改换门庭讨伐那什么,他也没家财可散。
荀晔听的直摇头,他知道张辽处境不好,但是没想到能差成这样。
董卓也是,怎么连麾下将士的衣食都无法保证?还是说只有凉州来的亲信是他的兵,其他兵马爱咋咋?
真要这样的话,那同样并州出身的吕布估计也是表面光鲜,实际处境不会比张辽好多少。
……好事儿啊!
二人相谈甚欢,说到兴处还出去较量了几招。
张辽自幼经历战乱,十五六岁便在雁门郡和胡人干仗,一身本事不是闹着玩的。
他以为世家出身的小郎君只会板板正正的君子六艺,交上手却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若非现在无甚实权,他高低得给口才好身手好眼光更好的贤弟整个官儿当当。
伍长什长配不上他兄弟,要当就当将军。
可惜他只是个协助主官处理军务的从事,连称一声将军都名不正言不顺,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日头偏西,荀晔起身告辞,他今天出门只带了过所没带行李,天黑之前得回到山里。
张辽大手一挥,“我送贤弟回去。”
他不是要凑上去依附荀氏,而是这儿好歹是个军营有几匹能用的马,骑马比两条腿走回去更方便。
再说了,荀家的小郎君在他军中,荀氏会眼睁睁看着家中小辈蹉跎时日虚度光阴?
人倒霉的时候喝口水都能塞牙缝,但是时运来了也是挡都挡不住,世上还有比他运气更好的人吗?没有!
天边晚霞万丈,官道上骏马飞驰,眨眼间便从河边军营到山脚下。
荀晔告别背影都带着兴奋的张辽,拍拍脑袋感觉出门时的自己有点傻。军营有马家里也有马,今天出门又不是进山打猎,下山就是官道,他怎么没想起来要骑马?
山间茅草屋,荀彧已经定下再次启程的时间。
如他所料,乡人大多不愿离颍川太远,一同去冀州的不足来时的三分之一。
意外的是,随他们家大兄来而来的村民无一例外都选择再次跟随。
荀晔回去立刻把闲着的爹和叔父们聚到一起,先把下午在帐中的情况复述一遍,然后一本正经的分析道,“张辽军中缺粮,并不介意有人能施以援手。或者说,他非常需要有人施以援手。”
不是他们上赶着,相反,现在是张辽更加迫切。
这波属于是双向奔赴,阿爹和叔父们可以放心了。
“信件已经给你叔祖送去,若无意外三日之内便能看到调令。”荀彧拍拍已经和他差不多高的侄儿,轻叹一声,“怕吗?”
“不怕。”荀晔错开目光,他最受不了这种氛围,再说下去肯定又舍不得,“叔父,阿父说要出门历练就算长大了,昨夜深思良久才为我定下‘明光’二字为字,以后不能再喊乳名了。”
荀彧哑然失笑,“好,明光。”
氛围破坏掉再想酝酿回来也难,荀悦知道傻小子转移话题是怕大庭广众之下掉金豆豆,但是掉金豆豆该说的也得说,“原本不想在过年时折腾,但各路义军陆续抵达陈留酸枣县,等阿牞进京我们便启程离开鸡洛山。”
酸枣县在密县东北不远,县城小小的并不起眼,如今却聚集了十余万兵马。
旌旗绵延数里,百姓胆战心惊望之生畏,实在不能再拖延。
荀晔揉揉脸,问道,“所有人都走吗?”
荀悦叹气,“并不。冀州太远,许多同乡眷恋故土不愿远迁。”
说也说了劝也劝了,但是乡人还是心怀侥幸觉得天下那么大乱军不会打到他们家。
早年黄巾乱起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觉得,结果呢,颍川全郡死伤惨重,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合军才堪堪将乱军平定下来。
要知道有张角三兄弟坐镇的黄巾大本营冀州也只派去了北中郎将卢植一路人马,颍川一郡非但调动了两位中郎将,甚至两军合剿还屡次落入下风,可见战事有多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