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钱是万能的吗?(第4/7页)
“你倒是机灵,知道趁没人偷戴工头的头盔,要不然——脑壳子‘啪叽’一下,直接开花了。”
苏金好和朱大雄赶紧赔着笑脸。
“头盔都放在那里,一不小心就拿错了……”
“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大雄真没有这么多心眼。”
出了医院的门,祝晴问:“黎叔,工头用的头盔,和普通工人用的不一样吗?”
“工头用的是加厚PVC,普通工人就是再生塑料,再往上一些,开发商的金头盔内衬有真皮护颈的。”黎叔哼笑一声,“一个颜色一个阶级,你以为呢?”
……
祝晴和黎叔回警署时,还没到中午。
他们先将查到的消息汇报给莫振邦。
莫sir的面前放着两份笔录,一左一右,都是当年案件目击者朱大雄的口供:“雨夜、从后勒颈……”
“我问过法医科,勒痕倾斜程度相似,代表身高、施力方式都一致,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巧合,但按照数据推算,一年前和一年后的凶手很可能是同一个人。”祝晴将法医科报告递给他。
莫振邦翻开报告:“按照倾斜角度,推断是身高五呎一左右的成年男性?”
“朱大雄看见的那个凶手,也是五呎一左右。”黎叔补充,“虽然目测难免有误差,但朱大雄自己也是差不多的身高,作为参照,应该出入不大。”
一年前的案子,警方在现场找到那枚小刀。
当时照着这条线去查,没有任何收获。
“假设去年那起案子,就是不久前发生这两起连环杀人案的起点。”莫振邦沉吟片刻,“凶手带着这把小刀,是为了刮去死者马国华的眉毛,但因为突然被打断,没来得及完成‘仪式’。”
“凶手差点暴露,才暂时停手。”
“直到一年后,又有什么刺激了他……于是他选了一个雨夜,重新犯案。”
莫振邦放下法医报告和笔录:“调取马国华案的证物。”
也就是那把小刀。
案件调查到现在,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黎叔的眼底闪过一抹喜色,莫振邦倒从容平静,敲了敲桌子,斜祝晴一眼。
“愣着干什么?”
祝晴:“不会。”
莫振邦快要气笑。
理直气壮的“不会”,也不知道虚心求教。
一个个的,真不让人省心。
……
调取证物,要去西九龙总区警署证物室。
祝晴并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走,只不过新人不清楚调取档案和证物的流程申请,来来回回要补材料,很容易白跑一趟。
之前,一直是黎叔和莫振邦带着祝晴,曾咏珊没想到,这回居然轮到自己。
她顶多只比祝晴早毕业三年,资历也不算深,但分享经验时一套一套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上一次黄sir的印章盖得有点模糊,就算拿着申请表,张伯也不让调证物。”
“还好我机灵,马上想了个办法,悄悄把张伯的老花镜藏起来!”
祝晴扬了扬唇角。
应该是原女主太讨喜,张伯的老花镜被藏起,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她行了个方便。
“证物室——”祝晴抬眼,“是这里吧?”
一年前的案件重启,莫振邦经过上级授意后,提供书面记录。
祝晴和曾咏珊拿着申请表去证物室,一系列繁琐流程后,终于站在钢柜前。
钢柜的每一格都有编号,用来存放未结凶案的关键证物。
才短短一年时间,证物袋上贴的标签不至于褪色,双层证物袋旁,还放着一份化验报告。
她们终于见到这把修眉小刀。
曾咏珊对照化验报告:“无指纹、无纤维残留,刀身无使用痕迹。”
“看这里。”祝晴说,“有一小行英文字母。”
重案B组两位女探员,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总是莽莽撞撞,一个又过于谨慎。
曾咏珊看着她这认真的表情,忍不住笑道:“这可不是刻字呀。”
刚过去不久的豪门壁炉白骨案,在那枚戒指上,刻着英文字母。
但修眉小刀上这一行字母,可不一样。
“我知道……这是品牌名。”
“你也懂这个吗?”曾咏珊眼睛一亮,笑意更深了,“不同牌子化妆工具,使用手法也不同。还有那些化妆品,质地都有很大的学问。现在可流行学化妆了,我妈妈就在美容学院工作,整天跟我念叨这些门道。”
曾咏珊和祝晴在私底下没有这么熟,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及自己的母亲。
祝晴的神色顿了一下,忽地抬头:“美容学院?”
原剧情这起案件里,曾咏珊的父母和大哥被痛下杀手。
情节里并没有提及她在亲眼见到他们尸体时是什么反应,也许那太残忍,被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