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3/4页)

徐承儿恍然大悟,她对买一个下人做活这事,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可和习以为常。

三及第巷里的宅子,地段好,能住的怎么也有点家资,仆婢成群不至于,可买上一两个分担活计是常有的事。

买的奴婢到了家,那就没什么需要避讳的了,只当做看不见便是了。

但徐承儿还是个极好心的小娘子,她打量了一眼万贯,最后停留在了脚上,忽然道:“她的脚像是比我小些,恰好我有窄了的旧鞋,婆婆您要是不嫌弃,刚好我可以拿过来。虽说是旧的,尚算干净。”

王婆婆当即笑得神色飞舞,“好哇,那哪有嫌弃的道理,婆婆先谢你了,我正愁怎么办才好呢,总不好刚买回来就叫她光着脚,太不像样子。”

徐承儿很是温驯有礼的陪王婆婆聊了两句,哄得王婆婆眉开眼笑。

王婆婆主动道:“好了好了,我一个老婆子就不拘着你们了,不是约好了要一块出去么,别耽搁了。”

说着,王婆婆还冲元娘招手,解开她那青色印花钱袋子,掏了二十枚铜钱出来给元娘,末了,还摸了摸元娘脸颊侧的头发束束,“去吧!”

这下轮到元娘眉开眼笑了,“多谢阿奶!”

转过身,元娘和徐承儿手挽手出门去了。

做小娘子多好啊,欢声笑语的,二十文就能乐呵不已,王婆婆的眼底也浮起浅笑。

王婆婆回过神,收回目光,脸又是板着的了,连脸颊的肉都绷着,很是严肃,瞧着便不近人情,谁见了都怕,觉得定然不好惹。

她还得把余下的事情安排清楚呢。

*

元娘和徐承儿出门以后*,直奔州桥。

那里路两侧,乃至桥两侧都摆满了摊子,简陋的有一块麻布铺底,稍好些的推着小车,也有大点的设了浮铺,上头撑起六七寸大伞的,更有提着篮子,穿梭在人群中四处叫卖的。

东西也是琳琅满目,卖什么的都有。

但正是如此,才叫人犯了难。

“你说我买什么好?”徐承儿很是苦恼。

“寻常冠冕簪子啊,送礼定是极好的,可动辄上百千文,我哪买得起。针头线脑吧,倒是便宜了,可几文钱的东西送去,我和窦家阿姐关系可还不错,她平日里常请我喝渴水,未免显得我小气。”徐承儿重重叹气,额上愁云惨淡。

她扒住元娘的手腕,眼里流露出点希冀,“你帮我一块出出主意!”

元娘当真冥思苦想起来,酝酿了半天,迟疑道:“要不然送点日常能用的?别是锅啊炉啊之类大件的,最好是能配着它们用的,一般不会太贵,又能用上。送礼嘛,既然关系好,实用重要,中看不中用的纵使是贵也没用呀。”

“你说的有理。”徐承儿很是认可的思考起来,经过一处摊子前时,忽而睁大眼睛,“有了!”

她不敢叫摊主人看出自己的喜欢,所以特意把元娘拉得远一些,窃窃私语起来。

“你看那个摊子,别,余光瞥就好了,不然会被发现的。对,中间那个薰笼,竹编的,你看怎么样,用来熏衣裳正正好,我记得窦家姐姐有小薰炉,配这个大小正正好。”

元娘听倒是听得很认真,但是她见识有限,才吃上铁锅炒菜没几日呢,薰炉这样的矜贵东西,暂且还不在王婆婆添置的东西里头,买的都是诸如被褥帐子一类缺不得的东西。

徐承儿若是不提,元娘压根不知道世上还有薰笼。

她实话实说了,徐承儿也没放在心上,给元娘仔细说清楚,所谓薰笼就是罩在薰炉上的竹编的东西,平日里,可以点上薰炉,罩上薰笼,然后把衣衫放在薰笼上头熏,既能使衣物芳香,遇上潮湿天气又能干得更快,很是实用。

经过这么一解释,元娘也觉得好了。

她们俩索性凑在那商量一会儿怎么压价,承儿得黑着脸挑差错说不喜欢,元娘就劝她买,假装做中间人,边劝说承儿,边劝摊主人低些价。

两个人商议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元娘怎么打着劝的名义忽悠人的话都想好了。

接着,两人故作悠闲,走走停停,到了那个摊子上。

徐承儿假作不经意的看了眼那个竹编的薰笼,摇摇头道:“做工糙了些。”

元娘当即应声扮起来,“哎呀,还成啦,恰好看见了,不若买一个回去。”

徐承儿半是嫌弃,半是撇嘴摇头,“可……”

陈元娘识眼色地打断,“先问问价,若是适宜,买了也无妨。”

两个人就这么一唱一和,状似不大看得上东西般问起了价。

摊主人暗自思量了下,到底不敢狮子大开口,生怕把人给吓走,给了个公允些的价,“五十文。”

徐承儿眨了下眼睛,元娘意会,这是公允价但还能压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