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如果是林巧枝,一点也不奇怪!
其实在之前的谈判中。
中方就以CPE机组引进为契机, 提出希望法方公司能一同转让异型管生产核心技术。
尤其是其中制造难度很高的非圆截面管材,例如椭圆管、六角管。
甚至不惜再多加一些预算!
但是没有谈拢。
法方公司,以“设备参数保密”为由, 回避了技术转移的问题。
并且强调道:“据我们了解,目前日本连轧管机组无法实现异型管, 德国的技术也并不是特别适配贵方需求。”
这确实是独家优势。
双方僵持之下, 就没有达成一致。
将问题留到了下一轮。
实际上,林巧枝之前接触到的很多引进设备,都不涉及这样具体的内容。
技术谈判合同相较于现在,也显得有些薄弱了。
或许是从前国力问题,又或者是原来工业底子太薄, 又可能是曾经封锁制裁导致的……
原因有很多。
但毋庸置疑的是,今天这样较好的谈判局面,是一批批人摸爬滚打,不断积累出的教训和经验, 才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
吃过了亏。
下次就会成长。
新中国就是这样踩着一个个坑,闯过一道道困难, 在群狼环伺的危机下, 一步步迈向自强。
法方公司的谈判代表心中也是百转千回,还是开口道:“那个……贵方想了解哪方面?”
逃避是没法逃避的。
双方坐在这里,就是要促成交易,同时让己方利益最大化。
面对法方这个意向。
中方能做的无非是来软的、来硬的两种办法。
软的就是加钱,同时找到各种合适的理由,但失败了。
硬的,比如“日方比你价格低, 德方自动化更好维护”等理由,假意考虑第三方, 施压迫使对方让步。
再就是林巧枝提出的,“咱们试着破解CPE机组为何能生产异型管这条技术逻辑链看看?”
谈判团队听到她的想法,也是先自己吓了一跳,没有这样干的!!
而且林工你说的,会不会太理所当然了一点……跟吃个包子似的。
但相处下来,还就发现了,对林巧枝来说,她觉得机械简单质朴,人情反而难得多。
谈判组:“……”
会不会有点倒反天罡了?
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干?难道是他们不想吗?
独家技术优势的厉害之处就在“独家”。
被破解了,这个优势就会顷刻间荡然无存。
哪怕只是个苗头,也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因为,即便中国暂时做不出,别的发达国家呢?
技术领域的更迭和厮杀,就是如此残酷。
林巧枝整理了一下思路,代表中方谈判团队主动出击道:“贵方强调CPE的异型管能力源于‘挤压成型’,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动态变形补偿’吧?”
杰勒米背脊后爬起了一层细密冷汗,思绪都要被捣烂。
为什么?
为什么!
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中国女人是魔鬼吗?是女巫吗?谈判中难道能窥探到别人的心声吗?
林巧枝精准的、犀利的点出对方承诺的:
“如何在缩口率>30%时仍保证管端不褶皱?”
“贵方的模具,在异型管轧制的过程中,允许的弹性变形量是≤0.05mm?”
“贵方是否是用‘摩擦因子逆向补偿模型’抵消非对称轧制力?”
林巧枝的声音不疾不徐。
还带着点思考的缓慢。
但落在法方谈判团队的杰勒米、瓦奥莱特等人耳朵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已经对这个声音有点条件反射的难受了。
却不得不凝神去听内容。
这一听,这三句话比惊雷还响,直直的炸进脑子里。
前两条确实是他们给出的技术承诺里的内容,但已经顾不上林巧枝最后一条为什么能确认他们用的补偿模型了。
这三点,直指异型管轧制的核心啊!
分别对应壁厚均匀性、用于加强弹性形变阈值的模具材料配比,异型管精度,这三个最关键的突破点。
完成这三大核心的突破,这套技术也就攻破五六成了。
分明是海量数据里的参数,林巧枝为什么却能精准的挑出来?
杰勒米顽固地想要抵抗,却又觉得自己像是被猫踩住尾巴的老鼠,压根无力抵抗,挣扎道:“这…这些属于专利细节…”
他不是很想说话。
也不是很敢说话。
“可以理解。”林巧枝也是很善解人意的点头,“我也并没有要求贵方透露其中技术细节,只是再次确认一下引进的设备,能否达到该承诺标准。”
杰勒米气得全身肌肉发抖,连说话的力气都好像使不上了,忍了又忍,咽了又咽,这世界还能不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