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光复燕云的最好时机……(第2/3页)
整整四年时间里,她给工部拨款超过两百万,让工部组织人手彻底疏通河道。
洛城的繁荣本就有大半是建立在这条运河上的,运河疏通之后,数十万下游百姓因此受惠,船只通行愈发便利,这更促进了洛城的繁荣。
……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无需朝廷下发任何文书,在这股势头烧起来后,不少地方官员也都自发地配合起来,甚至是开始进献祥瑞。
天狩二十一年,太白星出现在白昼。
正常情况下,太白星会在白天太阳升起后,就被太阳的光辉遮盖住,直到晚上才能被人看见。
如果太白星能在白天被人看见,那就说明“阴盛阳衰”。
所以太白昼见这种特殊星象,也向来被视作是“君王失势,女主临朝”的象征。
钦天监监正观测到这一特殊天象后,将其解读成短短八个字。
——太白昼见,女主当国。
此话一出,满朝侧目,就连丁景焕都忍不住多瞅了钦天监监正两眼。以前怎么没发现钦天监监正这么内秀呢。
他们这些太后党的人都没有开始喊出“女主当国”这个口号,就先被钦天监监正给抢了先手。
不过钦天监监正珠玉在前,其他人也不甘示弱。
天狩二十二年,太后的千秋宴,在大庭广众之下,五只白孔雀飞落寿宁宫。
白色动物在世人传言中一向是祥瑞,而孔雀这种动物也常被比作凤凰在人间的化身。
因此就在白孔雀落到寿宁宫上方,当场有人高声喊道:“凤凰集于寿宁宫,有凤来仪,此乃有凤来仪。”
“日月合璧,九鼎归凤,这岂非应了那句天命谶言?”
随着这两道声音落下,原本还算安静的现场,顿时变得嘈杂热烈起来,即使那五只白孔雀不知何时又飞走了,也阻挡不了众人殷切的目光。
临朝听政二十二年,太后早有天子之实,如今一步步造势,渲染天命所归,为的自然是那天子之名。
千秋宴结束后次日,有朝臣上书,请太后立霍氏七庙。
依照周礼,只有天子宗庙才能立七庙。
霍太后并未采纳这个提议,却也没有惩治这名官员,而是将这本奏折按下不表。
这种不闻不问、不动声色的姿态,给了朝臣以极大的鼓舞,陆续又有人上书。
更有甚者,直接在奏表中,请太后为天下万民计,登基称帝。
霍太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这本奏表摔在地上:“此负祖宗事。”
百官进劝,霍太后不为所动。
不过在大朝会结束后,霍太后寻来无锋,询问他有关大穆的情况。
无锋也干脆:“萧国英要死了。”
霍太后眸光一凝,唇角挑起:“那就好,看来我朝光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终于要到了。”
***
到了霍翎这一步,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力,与实权皇帝已经毫无区别。
周围没有了能够威胁她权力的存在,霍翎已经不需要着急了,一点点扫清登基路上的障碍,一点点奠定通往九五之位的基石,让她的登基变得更名正言顺,顺应人心,才是她眼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那些民间传说也好,天象祥瑞也罢,都只是锦上添花。
对霍翎来说,她最看重的,一直都是燕云十六州。
光复燕云十六州,这是连太祖皇帝都没有完成的不世伟业。
如果说在霍翎手里,不仅完成了对羌戎的吞并,还完成了对燕云十六州的光复,同时集齐开疆扩土和收复失地两项成就,她的登基之路势必再无半分阻碍。
丁景焕自然是最清楚霍翎打算的人,可是,他在思虑良久之后,还是忍不住进了一趟皇宫面见霍翎。
“圣人,我们不如先登基,再筹备光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吧。”
霍翎凝望着丁景焕,仿佛一眼就看透了他心中所想。
“你是在担心,此战若有不顺,无法成功光复燕云,会有损我的威望,进而影响我的称帝之举?”
丁景焕苦笑,还真是瞒不过圣人:“圣人说得是,这确实是臣心中所忧虑的。要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臣一定不会说什么丧气话,可这是我们君臣私下对奏,臣也不整那些虚的了。”
丁景焕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娓娓道来:“只要上了战场,哪怕优势再明显,也没有人敢拍着胸口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大胜。
“臣知道这些年里圣人为了燕云的事情做了多少准备,如果能顺利光复燕云,自然是最好不过,但要是真出了个什么万一……”
“我明白你的意思。”
霍翎按了按手,示意丁景焕先喝一口茶。
她站起身,缓声道:“但是改朝换代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是季家的媳妇,我的皇位,只能是因为我的儿子孝顺,所以禅位于我。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