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天降祥瑞。

也不怪李宜春会疑惑。

这些天里,与李宜春暗中联络的人一直是宋叙。

这位邱副使,他在公开场合见过对方不少次,但还从未在私底下打过交道。

“邱副使,请坐。”

李宜春礼数周全,命人给邱鸿振上了茶水,就等邱鸿振开口道明来意。

结果邱鸿振好像就真的是来李宜春这里喝茶的,一边喝着茶,一边热情地与李宜春攀交情。

“我与羌戎王也算半个熟人。”

“半个熟人?”李宜春道,“此话怎讲?”

邱鸿振道:“景元二十年,前任羌戎王叛乱时,我正好在永安县当县令。说来也不怕羌戎王笑话,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圣人,后来也幸得圣人垂青,才得以追随圣人,有今日之风光。”

李宜春眸光一闪,顺着邱鸿振的话继续往下聊。

两人东拉西扯聊了足有半个时辰,邱鸿振才起身告辞。

李宜春盯着对面已经空了的茶杯,指尖轻敲桌面。

结合几位正副使在朝廷的立场,他慢慢琢磨出了邱鸿振的一点意思。

邱鸿振想要表达的是:虽然先前与李宜春联络的人一直是宋叙,但他才是太后的人?

……

邱鸿振离开王帐后,又悄无声息去见了桑玄清。

他在羌戎王庭人生地不熟,想要做成那件事情,必须要借助暗卫的力量。

而那件事情,不好对李宜春这个外人明说,却是可以向桑玄清透露一二的。

桑玄清听完邱鸿振的来意,瞳孔猛地放大:“这是何人的主意。”

邱鸿振微微一笑,看到旁人惊诧,他这个已经惊诧过一轮的人,反倒显得格外游刃有余。

邱鸿振抬手指天,肃穆道:“此乃天意。”

“不错。”桑玄清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椅子上,“今天我没有见过邱副使。”

***

调兵的命令一送到行唐关,早已枕戈待旦的燕羽军立刻悄悄绕行出关,借着漫天黄沙的掩护,寻找合适的埋伏地点,准备给仓促前来的大穆骑兵一点小小的军事震撼。

羌戎王庭里,大燕使节团和大穆使节团几乎将面和心不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李宜春举办的宴会上,野利族长当场拂袖而去,让局势变得一触即发。

而拓跋少族长在外遇袭,不治身亡的消息,更是彻底拉开了厮杀的序幕。

同族的血,是最好的投名状。

大燕要继续沿用“羌人治羌”的政策,但州府之地的官位始终是有限的。

谁能得到更好的职务,谁能继续领兵一方,谁的部落能在新一轮势力洗牌中占据更高的位置,就看谁在这场厮杀中立下的功劳更大。

暴雨雷霆,杀人夜。

兵锋碰撞的嗡鸣与撕心裂肺的喊杀,都化作这场厮杀的血红注解。

外头已经乱成一团,大燕使节团落脚的府邸也是灯火通明。

没有人能在这样的雨夜里安然入睡。

不过使节团成员们也不担心自己的安危。

早在动乱爆发前,李宜春就派了一支精锐士兵过来护卫,确保使节团上上下下不会受到乱军的惊扰。

“开始了。”

不知是谁幽幽叹息了一声。

他们都很清楚,等到这场动乱被彻底平息下去之时,此次出使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这场动乱一共持续了七个昼夜。

野利氏和拓跋氏节节败退,死伤惨重。

仅剩的残部在两族族长的带领下,原本还想硬撑,等待大穆使节团口中的援军抵达。

岂料他们千盼万盼,盼来的却是一面飘扬的黑色“羽”字旗。

旗帜凌空招展,猎猎作响。

旗帜下方的黑甲军队宛若一股黑色洪流,带着惊天的煞气与慑人的血气。

——燕羽军,到了。

燕羽军不仅自己到了,还来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大穆派来支援的骑兵,已尽数被燕羽军截杀。

野利氏和拓跋氏本就是残兵败将,如今还成了一支孤立无援的孤军,将士们所剩无几的战意被彻底消耗一空。

“投降不杀!”

李宜春策马而出,以羌戎王的身份高喊。

“投降不杀!”

他身后的将士跟着高喊,响彻四野。

伴随着第一个人松手丢开刀剑、卸去甲胄,第二个人,第三个人……

野利族长和拓跋族长被亲信擒下,用来作为投降的信物。

平定完野利氏和拓跋氏的叛乱,余下一些中小部落的反抗,在众人眼中不过是负隅顽抗,甚至都不用李宜春亲自出马,下头立功心切的部落就已经点齐人马,跃跃欲试。

李宜春也不打算和底下人争这些小功,总要分润一些功劳出去的。

所以在简单打扫完战场后,李宜春就将其余琐碎事交给下属,而他亲自出面,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燕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