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时隔二十四年的攻心计……

霍翎在抛出“吞并羌戎”这个鱼饵前,就已经猜到了朝堂众人会有的反应。

以她如今的身份地位,只要不是那种明确反对她的官员,霍翎都可以重用。

适当给各方势力分润一些好处,才能让满朝文武拧成一条线,劲往一处使。

所以使节团的其他普通成员,到底是太后党的人,还是支持皇帝的人,又或者是宗室、世家、勋贵出身,霍翎都不在意,只要各方势力最后推举出来的是能办事的人就行。

真正需要霍翎在意的,只有正副使的名额。

出使羌戎,确实不会遇到任何生命危险。燕西驻扎着十几万精锐将士,给羌戎再大的胆子,他们也不敢对大燕使节团下杀手。

但是,她派遣使节团出使羌戎的目的,是为了说服李宜春和羌戎贵族,让他们乖乖放下屠刀,放弃抵抗,归顺大燕。

李宜春确实是大燕一手扶持起来的,亲近大燕的羌戎贵族也不在少数,可亲近大燕是一回事,彻底并入大燕、成为大燕的一个州郡又是另外一回事。

霍翎和李宜春这些年一直保持着通信,可私交归私交,真要让李宜春乖乖俯首称臣,李宜春心里会没有点儿别的想法吗?

他真的像他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心向大燕,不贪恋羌戎首领的权势地位?

怕是不见得吧。

所以这回出使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就看使节团能做到哪一步了,尤其是看正使能和李宜春谈判到什么地步。

这个出任正使的人,不仅要足够熟悉羌戎的情况,还要有勇有谋,能言善断。

毕竟羌戎王帐与大燕京师相隔太远了,霍翎只能定下一个整体谈判基调,在很多细枝末节上,都需要正使和李宜春接触过后,按照实际情况做出决断。

能够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仅有的符合条件的人选里,宋叙是唯一一个,有过不止一次出使经验,还曾经深入过羌戎王帐,与李宜春打过交道的人。

霍翎并不怀疑宋叙的办事能力,只是宋叙的立场,难免让她迟疑。

斟酌片刻,霍翎提笔,在白纸写下几个名字。

名义上的正使不能是宋叙。

靖国公老成持重,又向来有分寸,有他这个正使在上头坐镇,底下人也能放下做事。

邱鸿振在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待了也有快十年了,差不多是时候立个功劳,挪一挪位置。正好他在燕西做过几年县令,塞进使节团当个副使也合适。

还有一位副使,霍翎定了祝青云。

当看到这份名单时,宋叙是什么想法,丁景焕不清楚,但丁景焕心里的想法很复杂。

以宋叙的能力和资历,其实是完全足以胜任正使一职的。

宋叙是文盛安的学生,还是陛下的老师。

在太后和文盛安相争之时,太后可以完全信任宋叙的立场,放心重用宋叙。

但在太后和陛下相争之时,太后已经开始不信任宋叙的立场了。

……

正副使的人选定下来后,各方势力的角逐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使节团里,除了祝青云外,还有桑玄清等好几名女官。她们名义上是奉霍翎之命跟随使节团,实际上是代表暗阁前往羌戎,接触暗阁安插在羌戎里面的钉子,为谈判提供情报便利。

临行前,霍翎单独召见了几位正副使,与他们各自密谈交代一番。

使节团带着国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师。

与此同时,驻守在燕西和燕北的军队,也都配合着使节团的行动,开始加强巡逻和换防,用兵锋保持着对敌人的威慑。

而在使节团正式出发之前,

燕西这边早就有官员奉太后之命,在私底下会见李宜春和一些羌戎贵族,与他们进行初步交涉,试探他们的态度。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激动欢喜,有人悲愤交加,也有人在心里打起如意算盘,频频向燕西官员示好。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出于各种利益考量,悄悄给大穆那边去了信,想要请大穆出兵帮助羌戎化解危机。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穆都不会希望看到大燕吞并羌戎的。

***

幽暗的王庭里,一张铺着虎皮的座椅上,李宜春右手擎着额头,正在闭目养神。

“王上。”

听到来人的声音,李宜春缓缓睁开眼睛:“大燕使节团到哪儿了?”

“卫兵快马来报,使节团已经过了七百里瀚海,至多明日就能抵达王庭。”

“打探清楚正副使的身份了吗?”

这些都是必须收集的情报,来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件,里面简单记录了使节团成员的身份背景以及他们比较出名的一些事迹。

“又是宋叙。”只是看到这个名字,李宜春就开始头疼了,“这家伙可比前头那些大燕官员难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