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燕羽军。霍家军。……
大燕朝最重要的三个日子,分别是春节,天子的千秋节和太后的千秋节。
单论身份之尊贵,霍太后是先帝的中宫皇后,今上的嫡亲生母。
若论权势之高低,这位可不是待在慈宁宫里养尊处优的吉祥物,而是和天子一样,有史官跟随左右记录言行,执掌天下最广袤疆域的摄政太后。
这样一位人物过寿,过的还是三十岁的整寿,大家只恨不能更面面俱到,根本不敢有丝毫怠慢。
礼部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筹备此事。
霍太后不愿意铺张浪费是一回事,要是底下人会错意,不将她的千秋节放在心上,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一日,大朝会上,礼部郎中宋叙立在大殿中央,代表礼部向太后和陛下介绍起千秋节的一应安排。
霍翎道:“礼部尽心了。”
显然是很满意礼部的周全。
宋叙对着上首恭敬一礼,转身退回队列。
吏部右侍郎与宋叙擦肩而过,站到了宋叙方才的位置上,然后——
仿佛于无声处落下一道惊雷,吏部右侍郎的这道弹劾折子,可谓石破天惊。
要知道,这可是在大朝会上。
这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在距离太后千秋节不过半个月的节骨眼上,弹劾承恩公以权谋私、拥兵自重……
一时之间,满朝俱寂,连呼吸声都微不可闻。
这种微妙的死寂,就像是冬去春来之际,河面上依旧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坚冰,但坚冰底下,早已是暗潮涌动。
许多人隐晦地望向文盛安。
吏部可是文尚书的地盘。
虽然不是文尚书亲自站出来弹劾承恩公,但吏部右侍郎出面,和文尚书亲自出面也没什么区别了。
还未走回队列的宋叙也愕然止步。
何至于此啊。
就算老师当真拿捏住了承恩公的错处,也不应该选在这个时候弹劾承恩公。
难道就连半个月都等不了吗?
在这个时候弹劾承恩公,确实是狠狠下了太后娘娘的颜面,却也必然会狠狠得罪了太后娘娘。
不少人也和宋叙想到了一处去,悄悄抬起眼眸,想要看看太后娘娘对此事的反应。
就连季衔山都忍不住动了动身子。
御座之后,垂落的幔帐纹丝不动,隔绝了所有人的窥探。
即使是离霍翎最近的季衔山,也都瞧不见霍翎此刻的神情,只能听到一道平静得毫无一丝波澜起伏的声音,从御座之后传出。
“许侍郎当众弹劾承恩公以权谋私、拥兵自重,想必是已经掌握了确凿罪证。”
吏部右侍郎应是。
“将折子呈上来。”
吏部右侍郎默默将折子递给内侍,似乎也不打算在大庭广众之下,宣读折子里的内容。
要是这么做了,那就真的是要和太后娘娘撕破脸面了。
霍翎翻开折子,一目十行,神情始终没有变过,仿佛吏部右侍郎写的不是弹劾折子,而是一道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请安折子。
余光扫见季衔山好奇又担忧的神情,霍翎朝他轻轻摇头,示意他重新坐正——满朝文武都在下面看着呢。
随后,霍翎的目光,隔着幔帐,落到了文盛安身上。
文盛安一身紫色官服,腰间缀着金鱼袋,手执象笏,眼眸微垂,老神在在,仿佛没有察觉到周围一众人的打量和窥视。
霍翎唇角微微绽起,露出一抹冰冷的笑意。
自从陈浩言和崔明相继离京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霍翎忙着关注《刑统》的修订,忙着处理各地的灾情,忙着批阅各地的折子。
偶尔得了空闲,也多是花在教导季衔山上。
再余下的一些零散时间,就是自己练练字、下下棋或去马场跑几圈,免得技艺生疏。
因为文盛安表现得很安分,即使偶尔与她意见相见,也多是以他的退让而告终,时间一长,霍翎对他的关注和提防不免就少了一些。
哪成想,文盛安不动则已,一动就给她来了这么大的惊喜呢。
“折子上的内容,吏部是如何探知的?”
吏部右侍郎道:“回娘娘话,是吏部去年年底考核官员功绩、评定官员品级时,无意间发现了此事。
“因为事涉承恩公,不敢鲁莽行事,派人细细查证数月,方有了这道折子。”
霍翎合上折子。
“这道折子,哀家自有定夺。退朝吧。”
满朝文武如潮水般退出金銮殿,黑压压一片,除了脚步声和衣物摩挲声,再无一丝窃窃交谈。
一直到离开了御前侍卫的视线范围,才有人按捺不住,小声攀谈起来。
宋叙环顾四周。
“你在找谁呢?”
一只手掌按在宋叙的肩膀上,丁景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宋叙道:“不是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