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天狩七年】(第2/3页)

霍翎抿了口茶水:“论起办宴会,宗室里,还得是宁信大长公主最有经验。”

听到霍翎提起“宗室”和“宁信大长公主”,阳安先是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

是了,她年纪轻,辈分浅,由她来办宴会,哪里有以宁信大长公主的名义来办更好呢。

“这件事情想办得好,还得由母后牵头,再请姑母出面办一场宴会,我这个小辈就负责在旁边敲敲锣,跑跑腿。”

霍翎看她已经心中有数,就没有再继续提点。

只要大方向没有出问题,一些小的细节,让阳安自己发挥就是了。

……

宁信大长公主每年办的宴会,没有十场也有八场。

侄女找上自己帮忙,为的还是做善事,她自然没有往外推的道理。

有宁信大长公主帮忙搭台,阳安长公主这一出戏唱得极好,各府女眷都很给面子地来参加宴会。

宴会过半,宫里还来了人。

无墨送来了霍翎赏赐的美酒,以及一万两银子。

这笔钱是从霍翎私库里拿出来的,全都捐给慈幼局。

太后娘娘如此大手笔,各府女眷当然也要有所表示,一时间,捐钱的,捐物的,出力的,响应者不绝。

阳安长公主还拍着胸口保证,等到京师慈幼局建成了,她会在慈幼局门口立一块碑,将所有捐过钱、出过力的女眷名字都刻在碑文上面,让受过她们恩惠的孩子们,都能感念她们的恩德。

这可把各府女眷高兴坏了,没想到自己还有立碑著文的机会,听着就光彩。

朝臣们收到风声,除了在心底嘀咕几句,也不可能站出来反对自家女眷跟着太后、大长公主和长公主一起做善事。

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忧愁。

在阳安长公主为了慈幼局之事奔走各方时,陈浩言也收拾好了行李,准备趁着洛河还没冻结前乘船南下,去江南各地巡视。

洛河岸边,亲朋好友前来送别。

该说的话,该交代的事情,陈浩言早就说过、交代过了,所以这会儿他也没有多言。

只是当他走到文盛安面前,与文盛安彼此敬酒时,终究还是没忍住多说了句“珍重”。

文盛安失笑:“这话,应该是由我对你说才对。你也是一把老骨头了,突然外放离京,得多保重才行。”

陈浩言叹了口气:“是啊,你和我,还有陆杭,都是一把老骨头了。”

太后娘娘正如日中天,他在太后娘娘跟前折了戟,就服了老,文盛安却未必。

完杯中酒水,陈浩言准备登船。

突然,几道骏马疾驰声由远及近,来人高呼:

“陈御史,请留步。”

崔弘益翻身下马,行至近前,将手里的匣子递给陈浩言:“陈大人,这是太后娘娘为您准备的临行礼物。”

陈浩言早就收到了宫中的赏赐,他没想到太后娘娘还会另外为他准备一份临行礼物,微微一愣,才伸手接过。

崔弘益脸上堆满了笑:“陈大人还记得奴才吗?”

陈浩言被问得有些懵:“崔内侍说笑了。你是太后娘娘的内侍总管,这朝中有谁不认得你。”

“陈大人误会了。”崔弘益连忙摆手,“奴才是甘城人,当年甘城发了洪灾,县令伙同县中大户侵吞赈灾粮,是陈大人巡查南边时路过甘城,惩治了那伙人,将救济粮发下去,奴才才得以活命。所以娘娘要派人来给陈大人送行,奴才就自请来了。”

陈浩言当然记得此事。

因为有过这段渊源,他出入宫廷时,崔弘益一向待他客气礼敬。

只是崔弘益突然在这个节骨眼上提起此事,就不得不让陈浩言有些多心了。

他看向崔弘益,崔弘益却不再多言,只笑着拱手告辞。

一直到陈浩言登上船,看着逐渐模糊在清晨雾气里的“洛城”牌匾,福如心至。

——太后娘娘让崔弘益来送他,还让崔弘益重提多年前的旧事,是不是在告诉他,让他重走一次年轻时走过的路,巡查地方,惩治贪官污吏?

这些年里,他坐镇京师,拥有了年轻时无法企及的权势与地位,却好像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嫉恶如仇……

“外头风大,你也不怕着了凉。”陈夫人带着外衣来寻丈夫,“别在这儿站着了,快回船舱里休息吧。

陈浩言拍了拍陈夫人的手背,突然轻叹一声:“你说,我这些年跟着文尚书一起反对太后,是对还是错?”

陈夫人微愣:“怎么突然说起这个?”

陈浩言摇头,扶着肩上的外衣,遥望已经彻底远去的洛水岸边:“我原本还有些舍不得,现在却觉得,能早点脱身,离开京师这风云是非之地,也好。”

陈浩言看向陈夫人:“就是要你跟我一起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