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霍翎微服私访记》之……(第2/4页)

宋叙微微一愣,不由看向霍翎:“慈幼局?”

如果宋叙没记错的话,慈幼一词,最早应是出自《周礼》。

《周礼》中记载了保息六政,提出“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礼记》中也曾提出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认为一个大同社会,应该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自此以后,历代朝廷都想法设法保障民生,救济幼、老、穷、贫、疾。

而在保息六政里,慈幼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

但要说直接建立这样一所机构,那从未有之。

霍翎道:“我确实是有这个打算。苍州多有溺死女婴的情况,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种风气,相当困难。就算朝廷颁布法令,禁止遗弃、溺死婴儿,也很难执行到位。”

——当然,虽然很难落实下去,但是该颁布的法令还是要颁布。

不过除了颁布法令,用律法来约束百姓、遏制风气外,霍翎认为,解决这种乱象的最好办法,还是由朝廷出面,建立这样一所慈幼局。

有了慈幼局后,当地百姓要是不想再养孩子,也没必要溺死或遗弃,还可以选择将孩子送到慈幼局。

宋叙瞬间想通了慈幼局的好处,不过他很好奇其中运作。

无墨积极道:“我来为宋大人解惑吧。”

昨天晚上,霍翎一直在和丁景焕讨论创办慈幼局的细节。

讨论到最后,也勉强拟定出了一份章程——

在慈幼局创立之初,朝廷会拨给慈幼局几百亩良田。

这几百亩良田每年的产出,不用于别处,全都用在抚养孤儿,聘请乳母喂养婴童,为生病的孩子延医用药。

甚至还能挪出一部分银两,聘请三两夫子为适龄孩子授课,让他们识些文字,懂些手艺,将来长大成人,离开慈幼局后,也能拥有谋生手段,不至于养活不了自己。

宋叙在心底算了一笔账,微微颔首:“慈幼局会收留他们到几岁? ”

无墨向霍翎求助,他们昨天商议时,好像没有商议到这个。

霍翎想了想,道:“只收留到十五。十五岁以后,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找工作养活自己。当然,要是一时间找不到工作,可以由慈幼局出面联系朝廷,朝廷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零活,让他们勉强糊口。”

宋叙激动道:“如果慈幼局能够运行下去,并加以推广,一定能造福万民。”

霍翎道:“推广之事暂且不急。目前的构思肯定是有缺漏的,所以才要先在京师和苍州城两地设立慈幼局,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成效,再慢慢推广至其它周县。”

宋叙面露钦佩之色:“夫人思虑周全。”

无锋方才一直抱剑立在窗边,目光警戒地看着外头,并未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

不过听到这里,无锋笑了一下:“这才哪到哪儿啊。”

无锋与宋叙的关系,不如与丁景焕那般亲近,但同行多日,也算熟稔。

他走到桌边,一手端起水杯,一手搭在宋叙的肩膀上。

“你方才不是提到保息六政吗,娘娘说了,收容孤儿、弃婴是当务之急。等慈幼局推行下去以后,若朝廷还有余力,就可以试着建立安老局和安济局,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个安度晚年的居所,也让有病却无力医治、只能躺在床上等死的老百姓有个地方收治。”

如果说宋叙方才只是激动,那现在,他是真的被这份远大的构想所折服了。

“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病有所治,这是古之圣贤都在倡导的大同社会。”

霍翎道:“天下哪那么容易大同。人力有时穷,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做一步。”

宋叙笑着点点头,高兴欢喜之余,又莫名生出几分复杂晦涩。

几年前,大穆集结了十万军队攻打燕北。

为了缓解燕北危局,他前往大穆北边,挑拨几大部落反抗,功成身退。

回到京师后,他一跃成为礼部郎中。

有老师文盛安在背后支持,又得太后娘娘赏识看重,他在礼部如鱼得水,不仅做出了许多成绩,还被选为天子授课讲师,甚至有幸伴随天子和太后微服私访。

这样的风光,就连陆杭的长孙陆淮,尚了乐平长公主的白驸马都难以企及。

但是宋叙也有自己的尴尬与无奈。

太后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大,他夹在两人中间,若是寻常冲突,他还能加以调解,但权力争锋,他只能坐视。

没有被拖下水,成为权力博弈的一环,已经是太后和老师对他的宽容和保护了。

也许在外人看来,太后对他已经足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