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崇平帝: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第3/4页)

杨宅

后院花厅之中,立柜前的太师椅上,杨国昌摘了官帽,身穿朝服,面色阴沉,浑身颓然地坐在太师椅上,全身毫无生气。

亩产几十石的番薯……

大汉有了这等高产作物,就再也不用惧着北方的旱情,可这为何偏偏是那贾珩小儿发现而出

其实,但凡有识之士都能看出亩产几十石的番薯,对大汉社稷国祚的影响。

见自家父亲一脸衰败,杨思弘面色迟疑了下,开口说道:“父亲,宫里的还给了庞大人一车番薯。”

方才见到庞大人惨白的脸色,此刻仍是心有余季,庞大人似乎是被吓着了。

杨国昌闻言,苍老的身躯微微一震,睁开阖起的眼眸,勐地从太师椅上起来,忽而叹道:“圣上这是想要罢免为父了。”

此言一出,杨思弘脸色倏变,惊声道:“父亲!”

这是怎么回事儿,番薯而已,何至于此?

杨国昌目光咄咄,道:“倒也没什么可惧的,贾珩小儿自出仕以来,圣上对其愈发宠信,以致言听计从,事事顺依,如今小儿在两淮以酷吏手段勒索商贾财货,使府库充盈,又整顿盐法,现在又有了这番薯,只怕更加炙手可热。”

毕竟在朝堂中摸爬滚打了许久,已经意识到崇平帝的厌弃之心,只是心有不甘。

杨思弘闻言,目中流露出不甘的厉芒,低声道:“父亲怎么办?”

杨国昌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为父离临沂也快三十年了,致仕归乡也是早晚的事儿,不过在此之前,为父要阻止贾珩小儿的祸国乱政,报答圣上的知遇之恩。”

贾珩小儿大奸似忠,犹如操莽之流,不得不防。

杨思弘闻言,心头暗暗松了一口气,他就担心父亲已生了辞官之念。

韩宅,后院轩室之中,韩癀与颜宏隔着一方棋坪对坐,一旁的茶盅热气升腾,但一时间寂静难言。

颜宏看向对面的儒雅中年,说道:“兄长,那番薯……”

韩癀面色现出震惊,轻声说道:“番薯,亩产五十余石,实在匪夷所思。”

颜宏面色微顿,说道:“经此一事,只怕圣上更为倚重贾子玉,不仅在兵事,政事也要委大权于贾子玉。”

韩癀点了点头,忽而面色幽幽说道:“齐党势不能久了。”

但贾党这股势力在朝堂中却隐隐现出端倪。

颜宏面色微变,惊声说道:“兄长此言何意?”

韩癀目光幽幽闪,低声说道:“两淮盐法新制大获功成,永宁伯已显理财之能,现在番薯果如其言,亩产数十石,圣卷更为优握,而户部所管者,无非钱粮,这二字之上,杨阁老尽数折戟,去位不远矣。”

杨国昌已是冢中枯骨,不足为虑!他接下来需要思量下一步浙党的打算。

杨国昌去位以后,内阁之中他有赵伯简以为呼应,于朝政的话语权大增,但以天子的性情,真的乐见于此吗?

颜宏听着韩癀之言,心头震惊莫名,目光一亮,说道:“兄长所言有理,番薯一出,齐党的河南布政使彭晔先前纵容府县扬番薯伯之名,可谓弄巧成拙,再加上两淮盐法大行,杨党倒台近在迟尺。”

崇平帝倚重齐党,无非是齐党善于理财,嗯,其实就是对江南士绅下手黑,但齐党一再攻讦贾珩,显然与国家既定战略不符,内阁换相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韩癀沉声道:“户部不用管了,先说说这贾子玉,此人……算是勋戚,观其在河南治政,与我等并非同道。”

他现在也不可能为了压制贾子玉,再次选择与齐党合作。

踢掉齐党,上位首辅才是当务之急。

至于拨乱反正,重整朝纲,那就是之后的事儿。

颜宏低声道:“兄长说的不错,贾子玉出仕之前,除却一个不值钱的贾族子弟名头外,主要还是走着晋阳长公主府的路子,后来立了军功,这才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过去,有心之人早就将贾珩的发迹史扒了一遍,贾族子弟的破落武勋身份只是让忠诚可靠的出身得以保障,但这样的武勋子弟在神京一抓一大把。

归根到底还是晋阳长公主,如果不是晋阳长公主,贾珩也不会走到天子跟前儿。

韩癀点了点头,道:“所以贾子玉也投桃报李,将内务府给了长公主府上。”

颜宏轻笑了下,忽而说道:“兄长,听说京里有一种说法?”

“什么说法?”韩癀眉头皱了皱,面带疑惑地看向颜宏。

颜宏压低了声音,说道:“现在市井传言晋阳长公主想要将女儿清河郡主许给贾子玉,所以才多次照顾。”

在有心之人(晋阳)的散播下,这种说法已经在神京城中高阶勋贵圈层私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