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2/4页)
这年头,除非家里富裕或者盖的多的人家,要请人盖房子,其余的大多数都是自己盖。
家家户户的汉子,都有点盖房子的手艺,他家就起一间屋子,用不着请人,请人还得花钱呢。
姜德手艺是没问题的,当初家里的房子,还是他跟着姜爷爷一起盖的,牢固的很。
花钱不用请人,就是要买砖。
坎子村是没有砖窑的,他们村里刚开始没人有这个头脑,后面姜卫红嫁过去那个村子,下河村开展副业,弄了个烧砖窑,自然也是集体的。
那个烧砖窑产量不错,几乎把上河村,坎子村,下河村,还有周围几个村子的用砖都包了。
这时候别的几个村子意识到烧砖能赚钱,但也晚了一步,下河村烧的砖好,产出稳定,听说村长还专门去学了咋烧砖。
要是自己村也想烧砖,光是前期投入就得浪费不少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抢来人家下河村的生意,最多只能供得上自己村。
农民靠地生活,在烧砖上多花费一点时间,那地里就少一份收成,到时候不够交公粮,全村都得断粮,砖窑要是成了还好,不成那真的完了。
总之没人敢担这个风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下河村,地里产出就少,交完公粮不剩啥了,别的村分粮,他们村分的都是砖窑挣的钱。
有人觉得羡慕,也有人觉得还是分粮实在。下河村砖窑分到的钱,还是会拿去买粮,一样的,因为村里分到的粮不够吃。
不过下河村因为有那个砖窑,确实比别的村富裕一些,但大家都觉得区别并不大,而且烧砖不比种地,种地还分农忙和农闲的时候,烧砖却是一年四季的生意。
有的人专门挑农闲的时候盖房子,盖房就需要砖,那下河村的砖窑就得运作,别人闲的时候,他们反而要忙起来。
这么一想,人家一年四季都干活,怎么着也该富。
酸的人也有,可该用砖的时候,也得在下河村买砖。
姜德道:“砖就在下河村买。”
下河村算是附近卖砖最近的地方了,砖的价格都大差不差的,肯定是在这里买。
至于盖房的事,姜德和姜军庆一起,两人空闲的时候慢慢盖,只有一间屋子而已,有半年时间呢,不着急。
姜乐在旁边听了一耳朵,他对这些不懂,就不发表意见了。
盖房的事,就这么商量好了,姜德和姜军庆在一旁算,盖一间房子要用多少砖,算好了找机会去下河村一趟,到砖窑里提前订好。
“砖咱自己拉回来?”姜德说:“离得也不远,多跑几趟。”
“用啥拉?”姜乐想到坎子村和下河村的距离,没忍住问。
“家里的架子车。”姜德说。
架子车下面两个用连起来的车轱辘,上面架一个木头做的木板,其实就是木板车。
只不过架子车两边有可以人手握的地方,可以推着走,不过要是东西比较重的话,得把架子车上的绳子,斜挎在人的肩膀上。
拉车的人双手抓着架子车的把手,肩膀上斜挎着架子车的绳子,用力往前走,通过这种方式让架子车运转起来。
简单来说,纯靠人力。
姜乐皱眉,这年头自然是没有水泥地的,村里的土地还好,还算平坦,到了村外面,地就坑坑洼洼的,人走在路上都嫌硌得慌。
不等他说话,姜奶奶就说:“用啥人拉?省钱不是这么个省法,身体坏了省再多钱也没用。”
赵美莲也觉得这话说的对:“咱们村离下河村不远,也不近,一来回走得快也得一个多小时,比镇上还远,你们两个拉着砖,总没有人走得快吧?那得拉到猴年马月去,回家还得把砖卸了,还得干活,身体哪里受得了?”
说完,她看了眼姜军庆:“咱家老二的腿刚好,你可别带他一起折腾。”
姜德原本想着,他家老二要娶媳妇儿,到处都要用钱,自然能省则省,听到娘跟媳妇儿这么说,又觉得有道理。
姜奶奶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她直接拍板:“加点钱,让用拖拉机给咱拉回来。现在地里不忙,但每天也得去上工,你们啥时候去拉砖?咋,干了一天活,还得又去干这些?是个人都受不了,村里的牛也有歇的时候。你去村里借牛使,人家也不借给你,为啥?害怕把牛累坏了。牛都怕累坏,更别说人了。”
村里有几头牛,都是公家的,平时种地的时候用来犁地,一年到头也就那么几次,就这,其他时候都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说实话,这年头人可能都没牛重要。
可自己家人,哪里舍得让这么干?姜奶奶这么一说,其他人都同意。
姜欢也眼巴巴的看着她爹和她哥:“用拖拉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