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这么说感觉自己好像邪恶反派。(第3/4页)
何况雁来还不是普通领导。
这么想着,雁来就放慢了脚步,转头问李吉甫,“今年知贡举的人选,李先生可有举荐?”
殿试是殿试,省试是省试,该安抚的人心还是要安抚的。
李吉甫知道她想明白了,就笑道,“人选自当由殿下圣裁,不过殿下既然问起,明日臣等便具折上奏,举荐数人。”
雁来就道,“今年考生人数众多,我打算多点几个考官,唔……就一个主考官,两个副主考官,三个同考官吧,应该差不多了。”
考官人数增加,举荐的人数自然也要相应加倍。
李吉甫想了想,觉得以前一个主考官看三五百人,现在人数增至十倍,多加几个考官也是应该的,便点头称是。
当然不是说总共就这么几个人负责整个科举,这只是需要雁来点名的考官而已,剩下的自然留给礼部去安排,不然这还算是礼部的差事吗?
第二天,李吉甫递上来的名单,也跟雁来想的差不多。
主考官候选人除了礼部侍郎之外,都是当今名士,雁来登基之后的第一科,当然需要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人。韩愈这位国子祭酒也混进了大名单,真是可喜可贺。
不过雁来没选他,中规中矩地圈了礼部侍郎的名字。
她现在不是安西节度使了,朝堂上所有的臣子,都是她的“自己人”,得注意端水了。
两位副主考的候选人,则基本上是把秘书省和翰林院的学士名单给抄了一遍,真是省力。
雁来先圈了宋若宪的名字,说起在文人之中的声望,以及评判文章的能力,她当然是最出色的。而且因为要连考数日,所以女考生有单独的考场,自然也需要女考官,所以雁来顺手在同考官里填上了薛涛。
刷个资历,下次就能自己主持一科了。
另一位副主考,雁来迟疑了一下,圈了京兆尹——不是郗士美,去年雁来摄政之后,老郗终于卸下京兆尹的差事,入了六部,现在这位是政事堂廷推的人选。
然后雁来开始在李绛和柳宗元之间迟疑。
按理说,水端完了,也可以理直气壮偏心自己人了。但雁来对李绛的印象实在很好,他也确实很有做老师的样子,而且,虽然李绛只比柳宗元早一年进士及第,年纪却要比柳宗元大九岁。
果然,轮到自己当领导了,也会觉得论资排辈更稳妥。
也不能把两个人抓来问问。
提名人选按例是要保密的,所以这封奏折翰林院和秘书省并未拆看。
不知道自己是备选,和备选了而未被选中,是两种感受。
雁来自失一笑,先将奏折合拢,放在了一旁待办的架子上。这些都是她还没做出决定的,其他人不会去动。
第二天李吉甫问的时候,雁来也是神色自若,“人选我已经圈定了,不过既然如今考试要糊名,不许请托、杜绝舞弊,这名单似乎也不宜公布,我看等开考前数日再宣布,届时考官直接入场,诸位以为如何?”
她都上升到杜绝舞弊的层面了,众人自然以为很好。
考官的人选虽然是大事,但是在即将到来的登基大典面前,又不算什么了,等过了正月再着急不迟。
所以这事便被放下,又商议起别的。
登基大典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周边各国也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道贺,使者的身份和使团的规格都比之前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显然,大唐的赫赫战功,也是狠狠震慑了一下这些邻居。
原本就是属国的那些小国,全都变得更加柔顺,这个倒是没什么好惊奇的,让人在意的是,原本跟大唐关系平平的大食,这回也派来了重量级的使者。
以前大食当然也来过使者,但说实话,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粟特胡商兼职的,连衣饰都一样。
这也是胡商的传统艺能了,他们通常会在经商路线所经的国家用心经营,竭尽全力获取国王和首领的信任,然后再以使者的身份在外行走。
听起来很奇葩,但这对他们来说,其实也只是一门生意。
譬如大唐,周边小国来朝,都是要赐钱赐物的,而这些钱物通常都数倍于贡品的价值,这跟胡商千里迢迢贩运西域特产,在长安卖出几倍高价有什么区别?
道路遥远,使团自己出行还要耗费钱粮,不如委托给胡商,双方都能得利。
这也是小国的生存之道。
大食当然不是小国,但就像是大唐只能在安西设置军镇,大食的势力延伸到呼罗珊地区之后,也无力东进了。葱岭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划分两国地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定。
所以天宝十年(751年)的怛罗斯之战,虽然大唐败了,但并未对两国局势造成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