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不意今日竟有这样的好运!”(第3/4页)

赶考的士子听到这里,都有些激动,“我们也听说过,等考场建好,就要接着建一栋藏书楼,到时候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能进去看书,是不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

“不止如此,据说之后还要在天下各州县都兴建藏书楼。”

“殿下胸怀天下,实乃我大唐大兴之象啊……我等生于斯时,躬逢盛景,当真是三生有幸!”

众人正感慨时,忽见一行人从大明宫的方向往这边而来。

这回就不是像考生们那样溜溜达达着走过来了,有车架、有仪仗,一看就知道来者身份不凡。

众人顿时都激动起来,在当下的皇宫里,能有这种排场的人,其实只有一个。果然等到队伍走近,许多人便先从仪仗和车架的规制上认出,这是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激动归激动,礼仪她们可没忘记,纷纷退到一边,等队伍走过去。

谁知车架经过他们时,忽然停下了。

侧壁上的车帘撩开,雁来探头往外面看了一眼,见许多的熟人,就笑道,“你们今天人倒是齐全。”

众人搭讪着解释了一番。

雁来点头道,“正好凌烟阁内的画像也都完工了,李先生请我去验收呢。既然赶上了,你们也一起来吧,长长见识也是好的。”

众人屏息凝神地点头,等雁来将帘子放下,车架重新启动了,才互相交换着视线,发出刻意压低的欢呼声。

“不意今日竟有这样的好运!”

“唉,早知如此,我就换那身新做的了。本是为了考试做的,舍不得穿……”

“殿下竟如此温柔宽和,她方才是朝我们笑了吧?”

“听说殿下最喜欢会读书、爱上进的年轻人,现在看来是真的了。”

“那你还少说了一样,会作诗!”

大家说说笑笑,跟在了队伍后面,到了凌烟阁前,雁来竟没有先进去,而是在等她们,更让众人受宠若惊。而且也是到这时候,她们才发现,雁来并不是自己过来的,还有十多个大臣随行。

今日轮值的秘阁学士和翰林学士赫然在列,秘书省和翰林院的考生顿时如同看到了鸡妈妈的小鸡,连忙走到前辈们身后站定,其他的考生见状,也连忙分男女过去站班。

“走吧。”雁来这才点头,走在了最前面。

李吉甫跟在她身后,负责解说。

……

新的凌烟阁建筑布局跟旧的一样,只是增加了占地面积,显得更加宽阔。一进门,就是一幅高祖李渊的画像,因为占了从地到顶一整个墙壁,所以显得格外威严有气势。画像两侧是回廊,分别是文臣和武将的绘像,一个个也画得龙章凤姿,尽显气象。

不过看着看着,雁来就察觉到不对劲了,这些画像的个头好像都格外大。

一圈转下来,好像也就十几二十个人的样子。

不过上了二楼,她就知道是为什么了,剩下的人都搁这儿挤着呢。回廊左右两面墙都险些装不下这么多人,只能将每个人都画小两圈。

这种情况,到了玄宗朝又出现了,而且还更加复杂。

中宗、睿宗两朝的臣子,能往后挤的都更愿意被放到玄宗那一层去。同样的,玄宗后期则只到杨国忠和安禄山为止,剩下的人都挤到了肃宗那一层。

以至于唐肃宗这位在位仅六年,面对有唐以来最大的内忧外患,还能分心宠幸宦官,搞宫廷斗争的皇帝,手下竟是文臣武将、赫赫如云。

雁来倒也没说什么。

这些大臣虽然都已经不在世了,但还有后人呢,事涉祖先英灵,人家肯定也是有些要求的。

不过,这要是真的死后有灵,他们在地下该有多热闹啊!

很快雁来又觉得也不一定,毕竟搪塞的理由都是现成的:全是那些不孝子孙瞎折腾,绝非本意。

都能混到一张壁画了,这点说话的艺术应该还是懂的。

不过来到第十二层,雁来就有些笑不出来了。

就是说……李纯好歹也登基六年了,怎么这一层的人还没有楼下顺宗的多呢,这像话吗!

李吉甫也很无奈,他已经拼命划拉人了,奈何元和朝的臣子,本人都还活得好好的呢,他们可是真的会上门来找李吉甫讲道理的。所以最后只有连杜佑、于頔、张絪这班已经退休的老臣,含泪留在了这一层。

好在他作为语言艺术大师,也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说辞,“许多官员如今都还在任上,未可盖棺定论。”

雁来总不能要求他们以后不许上进了吧?

李吉甫见她不语,就知道算是过关了,立刻笑着转移话题,“殿下请上楼。”

“楼上不是空的吗?”雁来有些惊讶。

李吉甫道,“殿下上去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