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当有人指责她不该有违人臣的本分时,她也最好是真的有不臣之心。(第3/4页)

这回的弹劾之所以能声势浩大,是因为中坚力量并不是反对派,而是王起这样的“忠臣”。

他们恪守着自己在纲常之中的地位,也要求雁来去做这样一个标准的臣子——就像是郭子仪那样,立下了泼天的功劳,也仍然恪守臣子的本分,甚至还能继续获得皇帝的信任,终身荣显、富贵而终、恩泽子孙、垂范后世。

好一个人臣典范!

在他们看来,雁来前一半已经做得很完美了,甚至可以说比郭子仪更完美。所以,后半段就更应该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成为一个周公,而不是王莽。

就其本心,他们对雁来并没有恶意,反而是为了她好,认为她一旦行差踏错,就等于是让自己的完美履历有了污点。

所以他们要规劝她、警示她。

分析到这里,雁来都快感动了。

好一套道德绑架!

……

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对这些读着儒家学说长大的官员来说,王起从道德上对雁来提出要求,反而让他们说不出反驳的话了。

甚至隐隐觉得他说得也有几分道理。

就在这时,雁来叹了一口气,“福泽子孙,就是好好的太子妃被册为贵妃,由妻变成妾吗?”

朝臣们:“……”

这一刻他们真的有点恨李纯了,他挖的这个坑真是又深又广,一不小心就又会掉进去,搞得他们很被动。

李吉甫却是眸光微微一动,听出了一点意味。

道德君子,是对人臣的要求,可是对君主,不能说完全没用,至少在场这些人,是没有能力要求皇帝完全按照他们的道德标准来行事的。所以雁来根本不接招,一句话就将王起营造出来的道德困境击碎了。

守规矩的人才会被困住,而她……

对于自身道路的选择,她没有片刻动摇。

这个瞬间,李吉甫心底再次生出了那种“吾生太早”的遗憾。

但又或许,是正好呢?

如果不是到了这个年纪,如果不是处在这个位置,也许他能为她做的,只会更少。

这么一想,李吉甫也就释然了。

他轻松接上雁来的话,“是臣等无能,未能规劝陛下,愧对郭令公。”

他们这些朝臣,基本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在战乱流离之中长成,所以郭子仪对大唐的再造之功,又何尝不是对他们的活命之恩?

然而他去世不过三十年,受过他恩惠的人都还活得好好的,一个个身居高位,却让郭氏蒙受这等羞辱,又有什么脸面以郭子仪的标准去要求雁来?

雁来哼笑一声,“道德是对自我的约束,而非对他人的要求,王侍御以为呢?”

王起羞愧地低下头去。

他是个要脸的人,或者说,他是最要脸的那一类人。上书弹劾的时候,他是真的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但这会儿面对雁来的质问,他也是真的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

雁来见状,又在心里哼了一声。

果然啊,当有人指控你做了坏事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是个坏蛋,否则会死得很惨的。

所以,当有人指责她不该有违人臣的本分时,她也最好是真的有不臣之心。

幸好我有。

她正准备开口,就听李吉甫道,“王侍御这一番话虽是好意,却有些不合时宜。汾阳郡王是外臣,燕王却是宗枝,是德宗皇帝的血脉,王侍御将二人放在一处比较,从根本上就错了,自然也难以服众。”

雁来不由又看向李吉甫,心想这人今天是打定主意要来给她当枪使的?

大唐的郡王和亲王,并没有品级和待遇上的分别,只在称呼上有所区分,郡王是外臣、亲王是宗室,郡王的封地通常不会大于一郡,亲王却可以封国。

在雁来已经加封燕王的现在,李吉甫左一个“宗枝”,右一个“帝王血脉”,算是将雁来的身份又夯实了一些。

这种话雁来自己当然也能说,但那样就太明显,换成别人——尤其是李吉甫这种说话有分量的人——来说,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老李都这么助攻了,雁来当然不会拉垮,她从桌上拿起一叠纸张,将话题拉回了开头,“月食这样的天象太过少见,自然容易引起慌乱,我已经让天兵写了一篇阐明其理的文章,准备刊行天下、安定人心,诸位都看看吧。”

今日值班的四位翰林学士连忙上前接了,拿下去分发。

这篇文章是雁来看到那份传单之后,才让玩家写的。好像谁不会发传单一样,这可是玩家的领域!

由于时间紧张,文章很短,也没经过任何润色,甚至因为来不及印刷,还是让玩家和翰林学士、秘阁学士一起上阵抄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