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原则上应该是不太合理的,不过现在原则在你手里。”

政事堂现在也算是历练出来了,都没让这事过夜,当天就将具体的条款都梳理出来,交给中书舍人写成诏书,让门下省发布出去了。

哦,他们还给这个制科取了个名字,叫澧兰沅芷科。

这个成语出自《九歌·湘夫人》,屈原的作品里常用香草美人来指代才华出众、品行高洁的人,雁来觉得放在这里挺应景的。

第二天到了延英殿,雁来就开始严阵以待。

通常来说,一个新政策要推行,总会引来一波反对的声音。

何况遴选出来的女官要加入秘书省,而秘书省的新职责是掌奏章传递、王命传达——之前负责这项工作的枢密院,可是能跟左右神策军中尉并称“四贵”的存在,权力有多大可想而知,理当引起朝臣们的警惕与反对。

然而一个上午过去,一切风平浪静。

没人来她面前哭诉,也没有与此有关的弹章送到延英殿。

搞得雁来还有点不习惯。

“这合理吗?”她问张云敏。

“原则上应该是不太合理的。”张云敏摊手,“不过现在原则在你手里。”

雁来一愣,而后便笑了起来,“所以,是我新官上任烧的火终于开始生效了?”

也对,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哪一个是傻子?挑衅她的事可一可二,但若还要再三再四,真当她没有脾气吗?

“而且我听说,昨天诏书一发出去,政事堂几位宰相就亲自去礼部给家中女眷报了名。”张云敏又说。

连宰相都如此,其他人自是争相仿效,都想让自家人抓住这个机会,谁会想不开去反对?

雁来有些意外,她怎么没看出来几位宰相这么支持自己的新政策?

“据说是受了安邑相公的刺激。”张云敏压低声音,说了昨天发生的小插曲。玩家现在能够自由出入宫禁,自然能知道很多八卦消息。

“……李吉甫真是个妙人。”雁来感慨了一句。

不过如此一来,她的思绪倒是顺畅了很多,很快就想到,女官虽说是要掌权,但至少现在,她们分的仍然是宦官的权。

大唐之前就有过女官,朝臣们又不知道雁来全盘的计划,自然不会像她想的那么敏感。

这样也好。

先开个小口子,然后再一点点拓宽,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雁来托着下巴,微笑沉思良久,又吩咐殿外的内侍去将翰林学士请过来。

小宦官忙问,“不知殿下要宣哪一位?”

“全部。”

既然要统一考试,肯定要留出报名和复习的时间,最快也得一个月左右才能出结果。雁来本是打算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到时候让秘书省和翰林院一起上岗。

不过难得朝臣这么安分,雁来觉得也不是不能给一颗甜枣。

干脆今天就让翰林学士正式开始工作。

正好接下来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她也确实很需要助手。

翰林学士是兼职,或者说是头衔,只是定期在翰林院轮值,平时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雁来等了很久,人才到齐。

李纯自从心灰意冷之后,就不怎么喜欢见翰林学士了,等他中风,雁来上位,更是一次都没有召见过。从有这个职位以来,这还是翰林学士头一回受此冷遇,所以这会儿到了雁来面前,都有些紧张。

大唐、尤其是元和一朝的翰林学士,含金量还是很足的,在场这几位都在两唐书有传,其中李绛、崔群都官至宰相。

雁来的视线落在李绛身上。

虽然没有证据,但雁来觉得,李纯挑选近臣时,应该是考虑过颜值的。从已经致仕在家的杜佑,到如今的宰相之首李吉甫,再到白居易、李绛等人,无不是仪表出众、风采洒然。

不过雁来熟悉李绛,还是因为之前李纯想立储的时候,就是他劝皇帝先册封皇后。

雁来调侃过,这该不会是她们的卧底吧?没想到这还不到一年,他就成了她的下属,怎么不算是一种缘分呢?

看完了人,雁来又低头去翻手里的家状。

没错,今天的召见看起来是突发奇想,但雁来既然要用翰林院,自然是早就把这些人的履历都找出来看过了。

李绛也是个将“说话的艺术”这项技能点满的官员,因此很得李纯信任。

不过他的技能跟李吉甫还不一样,如果说李吉甫关注的是军国重事,劝说皇帝都是“晓之以理”,那李绛更在意的就是皇帝的个人德行,进言时也更多是“动之以情”。

所以史书上,他劝谏李纯的事迹最多,等他罢相之后,就很少再有宪宗虚心纳谏的记载了。

既能直言上谏,又能查缺补漏,雁来横看竖看,都觉得这就是个天选的大秘、特助的人选,合该来给自己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