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陛下不缺一个贵妃,升平公主却很需要一个女儿。”
这个话题,恰是击中了在场这些人的痛点。
他们自己富贵已极,除了享受之外,便只剩下为子孙计了。
因此雁来开了风头,众人便小声议论起来。
即便是秦皇汉武的后人,到现在也籍籍无名了,更不用说外戚勋贵。
如今坊间倒是也有些自称是后人的,多是伪托,根本说不清楚家中的世系传承。
就是北朝以来的世家高门,如五姓七望者,传承有序,但已经有不少流离落魄、贫寒度日,只空守着一个姓氏的。
传家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雁来等他们唏嘘了一阵,才道,“要说真正能够长久传承的家族,倒也不是完全没有。”
有反应快的人已经想到了,“令君说的是文宣王?”
文宣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加封的谥号,宋朝在前面加了个至圣,元朝又加了个大成,到明朝的时候,有大臣觉得孔子封王、不伦不类,于是改谥为“至圣先师”,清朝干脆来了个一锅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汉魏以来,随着儒家思想的流传,对于孔子的祭祀和礼敬从未断绝,孔氏家族也得以绵延至今。
但很显然,孔家的传承方式,一般人根本模仿不来。
便有人失落道,“那是圣人血脉,我等怎么比得?”
也许勋戚之中,是有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到觉得自己谁都比得上的,但肯定不是在场这些人。
“见贤思齐,就算最终比不上,也能有个不错的结果。”雁来说。
那位公主反应最快,连忙道,“我等愚钝,纵然追慕圣人,也难望其项背。倒是令君行事,已近乎圣人了,想来定是已经有了法子,还请不吝赐教。”
其他人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她既将他们聚在这里,定是有了安排。
雁来笑道,“不敢当。法子我没有,倒是有些想法。依我看,这世间的东西想要长久,既不能靠权势,也不能靠血脉,还是要着落在这个‘传’字上。身份可能不断跌落,财富会被挥霍殆尽,只有学到的本事,才是自己的。”
有人若有所思,也有人唉声叹气。
若有所思的,多半家里有些传承,不管是文是武、高不高明,总归是有的。
唉声叹气的,大部分都是外戚之类的“幸进”,自己都是撞了大运才有了今天,可这运气要怎么传承下去?
再者说,“要是孩子们个个都成器,能学成本事,那我等哪里还用发愁?”
这话算是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一时都忍不住吐槽起自家晚辈来。
“我倒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如今不比以往,也不是非得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或是领军作战、开疆拓土才算是上进。”雁来说,“你们也不要一味责备,多看看孩子们的长处,或是能诗善画,或是有经营的天赋,或是在吃喝玩乐上有新意……”
“反正在我这里,只要用得上的才能,并无高下之分。”
这话要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那众人自然要嗤之以鼻,可雁来说出口,却让众人都忍不住心头火热。
从来都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雁来真是这样的想法,往后的风气肯定大不相同,说不得家里那些不成器的孽障,还真能在她这里找到一条出路。
别说什么不符合传统的仕进之道,在场的都是什么人啊,岂会在意这个?
如此一想,众人的态度更加热切了,纷纷就自己对家中晚辈的了解询问了起来:这个算不算才能?那个有没有用处?
雁来道,“这样乱糟糟的说不清,不如你们先回家把情况问明白了,再报上来给我看。”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雁来日理万机,哪有空跟他们一直掰扯这种小事,于是满口答应,然后乖觉地起身告辞。
雁来起身相送,微笑着提醒道,“也别只盯着儿子孙子,你们家里也都有聪明伶俐的女孩吧?”
其他人一时还真没想到这里,此刻经她一提,忍不住想拍大腿。
是啊,女孩送到雁来身边更方便,他们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
一天接待了好几波访客,又是嘴炮又是话疗的,雁来感觉比赶一天路还累。送走这些人,眼看时间差不多了,她便准备收拾东西下班。
结果还没出门,便见几位宰相联袂而来。
雁来立刻警惕起来,“今天下班了,有什么事明日再议。”
人来得这么齐,一看就不是小事,商议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雁来刚当上这个摄政王的时候,还有几份新鲜感,对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也很上心,他们只要有事来找,她都会立刻处理。但被冗杂的公务和文件埋了几天之后,她觉得自己有必要立一下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