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现在就是娘子说的“必要时可以求助天兵”的必要时刻了。

刘禹锡的困境跟灵澈上人差不多。

他那么多僧道朋友,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知道这封奏折是出自他的手笔时,会怎么想。

不过他比灵澈上人好一点,至少不用纠结要不要提前透露消息。

节度使府处理的都是军政要务,保密是基本要求,所以藩镇的幕府管理相当严格,基本上是早进晚出,一整天都要待在衙门里,很多闲散惯了的文人,选择入幕之后,都会因为不习惯这种严格的规矩而郁郁寡欢。

就连杜甫在他的好朋友严武的幕中,都觉得拘束。

像杜牧那种给人当幕僚还能“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才是特例。

刘禹锡曾经在淮南做过杜佑的幕僚,这方面的自觉还是有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算是雁来的属官,这封奏折要写的内容也称不上是军政要务,但经他之手的公文,肯定不能随便往外说。

他连柳宗元都没说,只是自己唉声叹气了几天。

相较而言,收到这封奏折的李纯,虽然有些不理解雁来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种建议,但反而没什么顾虑,直接照准之后发到了政事堂。

就算每天都在服用道士炼制的金丹,也不影响李纯做出判断。

限制佛道,对于稳固他这个皇帝的统治只会有好处。

而四位宰相之中,李吉甫和李夷简都是赞同中央集权的,对这事自然是全力支持。另外两人因为种种原因,在政事堂里本来就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自然也不会反对。

很快,正式的命令就从中书省下发到了各地。

考试对大唐官员来说,也是基本操作了。哪怕这回要考的是僧道,从佛经和道典之中出几个题目,对这些官员来说也没有任何难度。

至于朝廷为什么会颁发这样的诏令,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关心。

——朝廷这两年折腾出来的新东西还少吗?

只有那群还没离开洛阳的僧人觉得有些不对劲,找人一打听,果然,事情就是那位雁帅提的。

但他们难道还能去找雁来算账吗?

这时也有人反应过来,要去找灵澈,却被告知他早就已经离开洛阳了。

显然,这事跟他脱不了干系!

但是自从贞元年间在游历长安时遭人谮毁,被流放岭南之后,灵澈上人便一直浪迹于江淮吴越之间,没有固定的居所,行踪更是飘忽不定,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找他。

这些僧人也只能在咒骂几句之后,收拾东西赶回自己出家的寺庙——这一次的考试是有限期的,缺考等同于不通过,会直接收回度牒。

到时候,就不是交不交税的问题了。

……

一大早,云缕便推着小推车出了门。

即便是在宫外,想要调查仇士良的行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她还不能借用郭氏的人脉和力量,只能依靠自己。

云缕只能想到一个笨办法,那就是在仇士良的私宅外面蹲守。

不管他要在宫外干什么,肯定会来这里的。从这里开始顺藤摸瓜,也会比到处乱撞更容易。

唯一的问题就是她并不知道仇士良什么时候会来,那就需要长时间呆在这里。若是没有合适的身份,很容易被发现。

仇士良如今是御前红人,宫里宫外盯着他的人不知凡几。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行事必定十分谨慎。何况他还极有可能是在给皇帝办事,只会更加警惕。

所以云缕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隐藏自己。

最后云缕决定在附近摆个小摊。

这还是多亏了天兵,自从他们出现后,长安城里的商贸越发兴盛,到处都有是小摊小贩,光是这条街上就有十来个,她混在其中丝毫不起眼。

云缕没有选择距离仇宅最近的位置,而是远远的在对面挑了个角落,将自己的摊子摆好。

她卖的是女红绣品,手帕、络子、手链、荷包、扇面之类的。

将推车安置好,云缕卖力撑开遮阳的竹伞,支起架子,将要卖的东西挂出去,最后才找出一个折叠小凳子,就坐在伞阴下编起了手链。

她忙得很投入,也不吆喝,只在有人经过时抬头看一眼。

因为要将手链一边挂在推车上固定,她是侧坐着的,抬头时正好能看到对面的巷子口,有人进出一定能看见。

其实一开始,云缕是想摆个小食摊的,因为这种类型的摊子最多,更容易隐藏。不过最后她还是放弃了,因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厨艺,也不习惯那种烟熏火燎的环境。

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因为就在云缕摆摊的第二天,这条街上一个卖馄饨的人,就因为手艺太差,包的馄饨煮散了,被怀疑是探子,扭送官府了。

没错,是扭送官府。

自从有了天兵,长安城的风气是大不相同了,连宦官抓了探子,都不敢动用私刑,而是直接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