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不需要考虑皇帝的面子。
大半夜被人叫醒,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郑余庆整个人都麻了。
更麻的是禁军那边抓完了人,全都送到了河南府廨。
虽然可以理解他们是没别的地方能关人,但看着一排排被押送进来的玩家,郑余庆的太阳穴就一跳一跳的疼。尤其其中还有几个非常不见外地主动招手朝他打招呼,一点不像是来蹲大狱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钦差巡查呢。
平心而论,郑余庆虽然有些看不惯天兵过分张扬的行事风格,但也认可他们的作用。
天兵不仅压得洛阳城的权贵不敢动弹,更是在城里施医赠药、招揽雇工、热心处理各种问题,让整个城市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有强大的能力而不滥用,还愿意锄强扶弱,怎么看都颇有几分太史公笔下游侠儿的气质。
他们甚至愿意遵纪守法!
大唐还没开始重文轻武,很多文官都有出将入相的经历,甚至自己也会几手武艺,所以对于玩家这样的存在,郑余庆虽然感觉很棘手,但也实在生不出恶感。
这段时间大家相安无事,也算是达成了一些默契。
虽说天兵完全没有掩饰自己的打算,郑余庆也看出他们是想挖他,但只要装装傻也就糊弄过去了。
原以为这样的平衡会一直维持下去,但现在想想,确实是他想得太简单。以郑余庆的人生阅历来说,本不该如此,只是天兵实在太浅显、太好琢磨,让他掉以轻心了。
天子脚下他们也早就搞出了复活点,何况洛阳?
按理说,满朝君臣都没能拦住天兵,洛阳这边抵挡不住也正常。但不说郑余庆的情况跟郗士美不一样,就说天兵将复活点开在了洛阳宫中,这就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搪塞过去的。
不过很快,看到下面的人送上来的传单,读完上面的内容,郑余庆就发现,他的事情也不是那么麻烦了。
或者说,朝廷一时半会儿应该腾不出手来处理他了。
河北的消息早就已经传到洛阳,郑余庆知道天兵在河北帮着百姓对抗藩镇,本来心下还对此颇为赞赏,现在看到河北的奏报,才知道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这是在挖藩镇的根基、朝廷的根基,又何尝不是在挖世家的根基?
位置和立场决定脑袋,就天兵减税这一件事,藩镇想到的是手中军队无法维持,皇帝和朝臣想到的是朝廷威严不再,而出身荥阳郑氏的郑余庆,想到的却是世家无法继续保持超然地位。
世家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有世代相传的祖业,而这祖业的核心就是土地。
占有足够多的土地,才能为族人提供优渥的生活,有了优渥的生活,才有余裕去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并且代代传承。而学有所成的族人又会入朝为官,反过来为家族提供庇护。
靠着土地与知识这两根支柱,无论是天灾、战火还是朝代更替,都无法动摇世家的财富与地位。
甚至对别人来说是灾难的乱世,对他们反而是更进一步的机遇。
历朝历代,不是没有人想清丈田亩、搜括隐户,但不说朝堂上占据高位的世家族人不会允许,就是佃户们也不乐意。本就是不堪朝廷的赋税和徭役,活不下去了,才会寄籍高门寻求庇护,又怎会让朝廷去查?
天兵却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清查,直接将税降低到几近于无的程度,又不需要征人服兵役,就算世家愿意降租,那些佃户和隐户也会更愿意拥有自己的土地。
佃户转为自耕农,对他们自己、对朝廷都是好事,对世家来说却是灾难。
没有佃户耕种,手里的土地再多又有什么用?
郑余庆只觉得手中的纸张沉甸甸的,竟有些难以负荷。
从天兵出现的那一天起,所有人就都知道,他们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整个大唐的局势,但是真到了动手的这一天,郑余庆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他们。
他本能地因自己被短暂的温情蒙蔽而懊悔,可是转念一想,就算一早就发现了天兵的目的,他就能阻止了吗?
就是让朝廷头疼不已,四十多年来始终无法撼动的河北三镇,面对天兵的攻势也不堪一击。
这一瞬间,郑余庆甚至从天兵这种徐徐图之的态度里,品出了一点对大唐百姓的爱护。毕竟真打起仗来,上面的人固然不好过,但受苦受难的还是他们。
郑余庆叹了一口气,在书桌前坐下来,铺陈好笔墨,想了想,先提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一股新的浪潮即将来临,如果不想被淹没,现在就该开始打算了。
也无怪世家大族总能在巨变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们的消息渠道本就不是普通人能比拟的。
写完了这封信,郑余庆才重新提笔,开始斟酌给皇帝的奏折该怎么写。虽然他觉得天兵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那些文章不会只在洛阳发,但该上报的还是要上报,况且,还有洛阳宫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