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天兵不将我等放在眼里,朝廷难道也能吗?”(第4/4页)
结果他这边的使者才派出去没多久,刘济的使者就到了,也是为这事来的。
……
跟田季安比,幽州节度使刘济对天兵就要生疏得多。
幽州的情况跟成德和魏博都不大一样,因为刘济不仅是个汉人,而且还是个读书人,年轻的时候一度游历京师,据说还考过进士。所以在河北三镇之中,幽州虽然是距离朝廷最远的,但反而是最有心向朝廷靠拢的那一个。
自从刘济接任幽州节度使,二十多年间,幽州基本处于稳定之中,与朝廷的往来变多,幕府之中更是网罗了不少士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益。
不过唐宪宗登基之后,展现出了英睿之态,李益就被召回京了。
但到了京城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曾经写过一首《赠刘济》,其中有“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的句子,意思是有了刘济的知遇之恩,他已经不再怀念长安(朝廷)了。有人以此为由弹劾他,遂遭宪宗冷落。
说句公道话,刘济对李益确实足够礼遇,简直让人受宠若惊。李益还没到幽州,就一趟一趟派使者去迎接,等人到了之后更是亲自出城迎接,设宴入座时也让李益坐在贵客的位置上。
这谁遭得住啊?
不过刘济的毛病也跟朝廷一样,看人先看家世、郡望,所以出身陇西李氏的李益能得到他这样的礼待,其他人就未必了。比如王建就曾经由李益引荐,加入幽州幕府,但很不得志,前几年就主动请辞了。
总之,因为本人的倾向,刘济对待天兵的态度也跟李纯差不多,主打一个我看不见就是不存在。
直到王承宗打破了他的掩耳盗铃。
“天兵、天兵,这天字果然不是白来的。”刘济对信嗟叹不已。
不管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还是作为手掌军政大权的幽州节度使,刘济都不喜欢天兵,因为他们的存在完全打破了既定的规则,完全不容于眼下这个体系。
然而强权在手,天兵就是可以无所顾忌,就连朝廷也只能放任,何况他们?
如今天兵虽然还没有对幽州发难,但刘济根本不用去调查,就知道那一天已经不远,必须要尽快找到对策。
然后他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与自己处境相似的田季安。
藩镇之间虽然也会有矛盾和摩擦,但在对外的态度上却是绝对一致的。
只是两边一交流,发现都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先约定好一定要共同进退,跟天兵谈一谈,看能不能争取更宽松的条件。
总不能让他们跟成德一样吧?
答案是能。
天兵一视同仁地让他们在田税和户税之中选一个。
魏博和幽州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尤其是幽州,他们是直接跟奚、契丹等异族接壤的,时不时就会有战事,绝不可能像成德那样裁撤大军。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刘济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既然我们管不了,那就让朝廷来管吧。
“朝廷能有什么办法?”听到使者转述的办法,田季安嗤笑一声,“朝廷若是管得了他们,也不会任由人在两京如此放肆了。”
魏博西南就挨着都畿道,洛阳的消息传过来可快了!
使者面色不变,拱手道,“我家相公有言:朝廷管不了也得管。天兵不将我等放在眼里,朝廷难道也能吗?”
田季安眸光大亮,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