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他心中那一点侥幸彻底破灭。(第4/4页)
这支使团是在雁来后面出发的,但走得比她快。雁来本以为他们已经进入秦州城了,没想到还在外面,这回是来约她一起走的。
雁来立刻就明白了,大唐官员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平凉劫盟的前车之鉴在,哪怕这一回带着军队,他们也觉得不安全,需要安西军来壮胆。
她对此当然没有意见,得知论芒杰早就回到秦州城,已经安排好一切,只等他们进城,便跟大唐使团约好第二天一起走。
第二天一早,雁来装扮一新,领着几百个玩家,在秦州城外跟同样规模庞大的大唐使团回合。
之所以要带这么多人,不仅是为了以策安全,更是因为后续互市开放之后,需要有人来维持秩序。
“裴相公,又见面了。”雁来骑在马上,跟使团的领队裴垍打招呼。
裴垍的仕途,就是所有大唐士人梦寐以求的那种,二十岁中进士,制科对策第一,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之后在六部轮转,召入翰林,熬上几年的资历,之后就直接拜相。
也是因此,在目前大唐这几个宰相里,他是最年轻的,才四十出头。
看到他,雁来想到今年三十七岁的白居易,以及年过四十的韩愈、张籍,也不免生出几分感叹。
裴垍看到雁来,却忍不住有些尴尬。不仅是因为流民的问题,政事堂那边提的要求有点过分,更是因为在长安的时候,他其实是不赞成安西军参与结盟的。
安西军本就是大唐的一部分,又怎么能单独作为一个势力参与结盟呢?
这是一种僭越!
作为中枢重臣,裴垍本能地想要限制藩镇的权柄,自然不乐意看到安西军获得太多特权。
但当他亲自领着使团徘徊在秦州城外,不敢进入时,裴垍忽然就明白安西军存在的必要性了。
虽然他们一提同行的事,雁来就答应了,看起来没有任何芥蒂,但裴垍性子直,这会儿照了面,还是忍不住有些老脸发红。
连带着说话也客气了几分,“雁帅辛苦,这一回要劳烦你了。”
雁来见状暗暗点头,心想回头倒是可以找他试探一下政事堂的底线,尽快把流民的事情解决了。
政事堂里现在有四个宰相,其中郑絪和于頔虽然是老资格,但一直都在混日子。杜佑做宰相的时候,他们在混,李吉甫做宰相的时候,他们在混,现在裴垍和武元衡拜相了,他们还是在混,从不发表意见。
所以朝中很多人讥讽他们就是用来凑数的“伴食宰相”。
不过两人都很坦然,宰相就是用来骂的。那些宪官一边骂他们没有作为,一边骂杜佑和李吉甫等人独揽大权。正反都是宪官在说,怎么说都有道理。
总之,现在政事堂里管事的是裴垍和武元衡,而裴垍作为一路从中枢升上来的宰相,无论是皇帝的信任还是朝中的人脉,都远胜武元衡。只要他点了头,武元衡肯定不会反对。
不过眼下还是先走完会盟的流程。
论芒杰身为吐蕃大论,又在出使大唐之前就已经与赞普和国中重臣达成了共识,许多事情都能做主,不需要等逻些城的批复。
所以这会儿,秦州城里的吐蕃军队和人口都撤走了大半,只留下了几百人,会盟所需的祭坛也已经搭好,就连写着誓词的石碑都刻好了。
万事俱备,只待雁来和裴垍。
到了现场,玩家看到种种准备,眼睛都更亮了几分。
歃血为盟!
这可是只能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桥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