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所以雁帅什么时候来长安,入主皇宫啊!

关于如何封赏安西军的朝议,正在十分艰难地推进。

虽然艰难,但也不能不推,毕竟人已经在京城等着了。而且等着的不只是安西军的人,还有吐蕃使团。

不过这种艰难也不是没有好处。

至少朝中对安西军的态度,就不像是民间那样热切。

毕竟百姓只需要为故土回归、国家强大而高兴,而当权者们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最先定下来的是京职,因为这个是有惯例的,节度使初授,都是加左右散骑常侍——不过通常来说,因为以左为尊,所以分左右的官,一般都是优先授左职。

然后是散官。

大唐的主流是低职高配,散官基本都比职事官低,比如白居易那句著名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为从五品的上州司马,却身着青衫,就是因为他当时的散官还是从九品的将仕郎。

所以如果有必要的时候,皇帝也会给一些需要装点门面、但是散官比职事官低很多的官员“赐服”,或者如果职事官达到一定品级,也可以“借服”。

还是白居易,他后来量移忠州刺史,就可以“借绯”,等到被召还回京,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又继续穿回青衫,因为他仍然还是将仕郎。

——中晚唐时期,散官与待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低职高配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宰相都是正六品的朝议郎。甚至出现过官拜宰相,而散官还是将仕郎的极端情况。

不过雁来的情况比较特殊,一入仕就是从二品大都护,散官不能太低,却也不可抬高。

所以商量半天,最后干脆决定不授散官,反正她也不需要朝廷给发俸禄,大都护又是从二品官,可以衣紫,皇帝再赐金鱼袋就可以了。

因为左右散骑常侍本来就是谏官,有规谏和顾问之责,所以宪官也可以不授。

加官方面,最后决定加观察使和押蕃使。

最后,不是那么让人意外的,推进的流程卡在了爵位上。

如果她的身份没那么复杂,就算是女子,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礼部的官员们也不是不能闭着眼睛让她受封国公、郡王。毕竟连安史之乱的降将都能受封,没道理恢复安西的功臣不能受封。

可她偏偏是公主之女,这就涉及到了国礼、家礼之争。

封她一个不要紧,就怕给后来人开了不好的头。

尤其这还是在大唐。

尽管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都早已成为故纸堆中的人物,但她们的事迹,仍旧能够刺痛大唐君臣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唐宪宗只给正妻封了贵妃,还是用这么离谱的理由,满朝上下居然就接受了?不就是因为郭氏一门显贵,令人忌惮,稍稍压一压风头,对大家都不是坏事。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事太敏感,所以流程虽然卡在了这里,但是朝臣们倒也没有像是平常那样发生激烈的争吵,反而一个个都措辞谨慎、字斟句酌,所以紫宸殿里的气氛虽然压抑,倒也称不上剑拔弩张。

就是有点太折磨人了。

毕竟不是一时半刻,而是要持续好几天,不把这一节磨过去,谁都别想轻松。

但该说不说,人在高压之下,总能迸发出无穷的智慧,所以磨了几天之后,还真让他们找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在爵位前面加上“特授”两个字,并且将雁来作为这个特授的硬性标准。

只要不是再出一个能召唤天兵的存在,相信不论男女,要做到这样的功绩都不容易,皇室成员就更不用说了。

真要是能做到,封个郡王又如何?

这一步走出去之后,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考虑到郭昕的爵位是武威郡王,是河西四郡之中距离长安最近的一个,所以最后为她选定的是四郡之中距离长安最远,也是距离西域最近的一个,敦煌。

虽然李吉甫之前吹捧过李纯,说开放互市之后,说不定有机会恢复河西四郡,但应该没人觉得李纯、或者说是大唐,能够靠自己把河西四郡拿回来吧?

反正现在地盘还在吐蕃手里,所谓的敦煌郡王其实只是口头承诺。

安西军要是真的能拿下敦煌,把遥领变成实领,那对大唐来说,就是又开疆拓土了。虽然考虑该如何封赏的时候会很头痛,但谁都不会说出“还不如没有”这种话。

有和没有的区别,没人比大唐更清楚。

……

雁来这边的封赏议定之后,其他的就是按部就班了。

以郭昕为首的安西军和龟兹镇老人的致仕奏疏,全都被批准,并且各有封赏。

以唐一和赵猫猫为首的天兵的官职任命,也都获得了通过,之后会从吏部颁发新的文书和印信。

剩下的空位,则由朝廷选人来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