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宫中人……
陆长鸣是个主任,对于何毛柱这样算得上见过不少世面的人来说,主任算不得什么大官,军管所有多少主任?各个厂子里有多少主任?在想想这还是方大海的直接上级,方大海才管几个人?
所以除了一开始的时候,何毛柱对着陆长鸣有些紧张,拘束。等相互说了些话之后,发现陆长鸣态度亲和,对着方大海更是宛如对自家晚辈一般,何毛柱慢慢的,心神就放松了下来。
等办完了他心里一直惦记的事儿,开了饭,喝了酒,整个人那么一放松。嘿,何毛柱这心大的,还真就将陆长鸣全然当成了一个亲家长辈,只比默不作声坐在一边,当自己不存在的老根和留根两兄弟重视了一咪咪。
这也是他为啥吃着饭,说着话能一下就让方大海拐到了何雨松的头上。他这是真的将这一次当成了家宴,将边上的外人都当成了亲家亲朋了。
可再怎么当成亲朋,当陆长鸣一句政府遗漏,一句好好说,还是将他的脑子打醒了。终于想起了这陆长鸣是哪儿的主任。公安局哎!这地方的主任,那是寻常地方的主任能比的?方大海当初可是说过的,那里头基本都是部队吃出身,还是侦查兵的那种。这样的人,能当主任,能当官,那哪个不是杀出来的?
这么一想明白,何毛柱背心立马就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回头再看自家儿子的时候,脸色都带上了几分狰狞。
“赶紧说,这到底是怎么个事儿?要是不说清楚,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何雨松和方大江不知道为啥何毛柱猛地一下就变了脸,可最基本的脸色他们还是会看的,知道这里头怕是有他们不明白的事儿,自是再也不敢侥幸,一五一十的将这事儿给说了个清楚。
这到底是怎么个事儿呢?其实说起来啊,这事儿……说是帮助孤老也确实没错,因为何雨松去的那个地方,相连的几个院子,住的确实都是孤寡老人,只是他们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孤寡,而是宫里出身的那种。对,就是你们想的那样,是老太监呀!
“宫里出来的?这些人居然还好好的?还住在一个地方?”
这事儿陆长鸣是一点都没想到,为什么呢?因为宣统退位的时候,已经遣散了绝大多数的太/监,等着到了1923年,再次遣散之后,最终留在宫里的,不到20。而现在是1950年,这么长的时间……人早就应该全散了才对,怎么这京城还能留下这么多?还能凑在一处过活?
“听他们说,最初开始开始遣散那会儿,出宫的一下就又一二千人。有家的还好,没家的基本都没处去。所以当时有些个人就凑了点钱,在京城买了宅子,聚集到了一处。”
嗯,这个可以理解,这些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宫里生活,出来后猛地一下不知道该往哪儿去是正常的。交好的合拢成小团伙,想报团取暖也是常理。
“后来,有一技之长的,想法子去做工混口饭吃散开了些。没什么能耐的,还有好些年纪大的,见着寻不到活路,走出去又不受人待见,很多都自尽了。”
嗯,这个也确实,就是陆长鸣,在京城这么多年,也曾听过一二出这样的事儿。可这又和何雨松去的地方有什么关系呢?
“可人死了些,那当初买下的宅子却还是在的,很多在外头做工求活的,年纪大了,没地方去,兜兜转转的就又回来了。他们没家人、没孩子,没地方养老,就想着回到这里,好歹相互做个伴,早死的,也能有同伴能帮着入个土。”
哦,要这么说,这倒是没什么问题了。可这样的地方,何雨松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又是怎么想到要去那里做什么帮助孤老的事儿的呢?
“如今这几个院子里住着的,有不少人手艺都挺不错,像是我去的那个院子里的一个老太/监,那早年就是专门给宫里的娘娘们熬粥的,那手艺可好了。我,我就是有一次路过,闻到了味儿,感觉特别香,又分辨不出食材,才寻上门的。”
呵呵,合着你什么帮助孤老……说到底,就是图人家熬粥的方子是不是?不过这也正常,作为一个厨师世家出身的孩子,还是个已经开始学厨,有点天分的孩子,对这样的事儿敏感些,也是常理。
不过,这事儿还是有些不对啊,政府虽然入城时间没几年,可政策什么的,还是挺周全的。不管是孤儿院,还是养老院,那都已经置办的挺齐备了,若是他们真的只想求个有人送葬,那去养老院不就成了?干嘛还非要回到那太/监们聚集的地方?
“听说,是有人去过养老院,可去了没多久就没了。”
嗯?是养老院有问题?
“也不是,他们说,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去了总是被人看不起,还容易被人欺负、取笑。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