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考考考……
我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哪怕是最底层的百姓呢,只要家里有些余力,都会想着送子弟去读书。所以,真说起来,国内读书的人并不少。
从私塾到新式学校,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甚至教会学校等等。教育兴国这个说法,从清末喊道了民国,整体上看,我们国家在教育普及上做的并不算差,甚至高学历的还挺多。可为什么到了这会儿,初中毕业的就剩下这么一点?
战争,是战争毁了这一切!别的不说,就说中国远征军这么一个部队好了,政府征集的12.55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约占2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较高英文水平者约占四分之一。可结果呢?回来了多少?几乎全部葬送在了野人山。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多大的损失?
此外,还有黄埔军校,抗战时期入校受训20万人,可抗战胜利后存活的,不过1万1千多人,折损率超过了95%,这又是何等的残酷。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国事颓靡,家园沦丧,这样的乱世里,越是清醒的人就越是痛苦,于是这些精英们开始分流了。
有的人在压迫中屈服,给自己找一个沉沦的理由,就此成了汉奸、走狗,最终彻底烂在了泥里。而有的人则在绝望中奋起,依然决然的选择了反抗,用鲜血献祭国家的新生。
这其中,沉沦的固然死不足惜,可在战争的喧嚣中,持续8年的彼此对立消耗,也让这个精英阶层逐年减少是事实。再加上被带走到岛上的一批,出国远走的又是一批,剩下的还能有多少?有将近2万人,那都是咱们底蕴深厚了!
“还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啊!”
看着林秋生递上来的统计数据,教育局的领导们脑壳都涨了,闭着眼睛叹了好一会儿的气,才给出了这么一句。
林秋生很想说:这谁还不知道呢?可问题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大力发展教育那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出成果的?目前咱们最关键的不是去想以后怎么办,而是要解决一下各个政府基层和企业厂矿的问题!
他为什么会统计这个数据?因为各个部门要人已经要到了他们教育局了!连着还在读书的学生,他们都不想放过。
“主任,我那边压着的要人的单子可是已经积了不下二十张了,按照他们的最低要求,咱们也要想法子给他们拨30个人过去。这事儿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先从各个大学要人,那些教授不是学生多嘛,总能寻出点人来的,有了这个,也算能交差上一部分。剩下的……你和部队,哦,还有军管所等基层部门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让他们组织一下人,咱们负责出题考试。考上一波,怎么也能扒拉出点能用的来。这样又能解决一部分了不是?”
这话倒是也没错,咱们部队的文化课可是从来就没断过,只是大部分都只是学,没什么考试之类的,若是组织考上一回,怎么也能让数字提升上一截。虽然很可能这考出来的多是些高小的,连着初中的都够呛,可到底也能填一波窟窿了。
“可这上头给的增加学校的任务……没老师,学校可开不起来。”
林秋生看了看手里人员需求的清单,迟疑了一下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总是问领导怎么办,你怎么就不能自己想点法子呢?你这样领导也很耗费脑细胞的!看看,领导的眉头皱的都能夹死蚊子了!
“先考先考,考完了再说吧,许是他们能考出来的人多呢?那样的话,咱们不定也能捡个漏,从里头选点合适的,
塞到学校去。”
啊?从部队考出的人里找人?别闹了,有这样的人,人部队怎么可能给咱们,自己用都未必够。有这功夫还不如想法子从百姓里头挑呢,这年头读私塾,不参加新式学校考文凭的人还是有的。
咦,这好像也是个法子,像是他们院子里的乔舒泰,不就是这样的?私塾里学了点,然后仗着算数可以,才做了账房的对吧!
林秋生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收拢人才的新出路,忙稍稍放低了声音,小声的提示着:
“主任,百姓若是想参加文凭考试……咱们是不是也支持支持?”
林秋生小心的打量着领导的脸色,想看看他听到自己这个解决方案的反应。
这能有什么反应?这时候只要是个呢个读书认字的,那都能用上,只有不够的,不怕来考的。来来来,来的越多越好!
“那就多安排一波考试,对了,让军管所的人去通知,就说只要考出来成绩好,政府能安排工作。咱们呐,这次也当一回韩信,来个多多益善!”
主任听得人都兴奋了,看着林秋生的眼神里都带上了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