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新院子(改错字)……(第3/5页)

只是方大海以为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懂,给米粉这样京城不常见的东西,很容易糊弄过去这一点却是打算错了。孩子们许是真没见过,可不代表他们就没听过。京城从来不缺全国各地的人。

“米粉?这词儿我好像听过。”

“我知道,我知道,小江西说过,他们老家就吃这个,这是用大米做的。大海哥,这东西可贵吧。”

好家伙,江西?那还真是戳到了米粉窝了。这可让方大海怎么糊弄?

不要紧,关键时刻,方大海的智商还是很有保障力度的,喏,这不是,谎话张口

就来啊!

“咱们这里没有才觉得贵,南面一年能种两季稻米的地方,那能贵到哪儿去?就是我也没花钱,那是同事老家寄来的,分了我一点。我不爱吃这个,就索性给你们带来了。”

这话谁信?除了几个最小的,思维简单的,怕是没人信吧!

都是粮食,还是细粮,怎么可能不爱吃,不过是怕我们拒绝罢了。孩子们其实都很懂的。

不过方大海都将这话说到这份上了,要是再说什么贵不贵的,好像……院子里的孩子们下意识的就去看于大庆。

“看什么看?赶紧的拿进屋子去啊?这东西可是细粮,藏着谁过生日的时候正好煮上当寿面,多利索。”

嚯,米粉还能这么安排?还真是长见识了!不过既然已经送人了,那别人怎么吃,是别人的事儿,方大海就不管了。倒是这院子……他是真要好好的看看。

“你们这院子建的挺宽敞啊。”

铁道边的地皮其实还是挺宽敞的,毕竟当初修铁路的时候辣么大的工程,两边自然是留下了不小的余量土地,用来堆积各种物资。等着铁路建好了之后呢,因为火车的噪音,加上铁路沿线巡逻等军事用途的需要,两边就是想要占地皮建房子,也没几个人敢。所以这里真的是有不少的空地。

既然地皮不缺,建造房子又有捐款,那于大庆等人能往小了折腾?别忘了他们当初可是和所有孩子以及愿意回来的大孩子们说过的,只要一起努力,那就一人一间房。

一间房……小孩子住着没问题,可那些已经大了,谋划着结婚生孩子的大孩子们呢?小了以后还能住得下?

他们这些人里,可是还有不少老人的。只要有这些老人指点着,帮着盘算着,这事儿就不可能不往远了谋划。

所以这院子建的吧,那真的,明明就是个三合院,却比好些地方的四合院大些。从格局上说,这院子北面一排那是足足有五间房,东西两边呢,则是各四间,听着似乎挺正常。可从面积上看,北面的五间,每一间都在30平米上下;东西两面,则是25平左右。比寻常四合院里的房子基本都大了一圈。将来只要稍微隔一隔,划拉出个三间来,那是妥妥的。

而在分房子的事儿上,于大庆他们还特别仔细的用了相对公平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孩子。

像是那些已经在外头做工挣钱,已经成了人的大孩子,因为这次建房子跑前跑后帮忙的基本都是他们,所以每一个院子里相对较大的北屋,基本都分给了他们。除此之外,剩下的北屋,则是给了最老的和最小的。

不是一人一间啊,因为他们出力不多,甚至是没法子出力的缘故,所以将他们搭配起来分,一老一小分一个30平多的北屋。

这样一来即堵住了其他人对于他们白白享受福利的不满,又让这些老弱能相互扶持着过日子。等着将来,老的没了,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房子,再引发什么矛盾。

方大海听着于大庆细说的这房子的事儿,对于这家伙的组织能力,和处理能力,那是相当的赞赏啊。难怪这小子能成为这一片孩子的老大,脑子真不是一般的可以。

看看,只看这院子这些孩子笑呵呵的脸就知道,这样的分配那是所有人都感觉很满意。一个过了年才14的孩子能做到这一步,真的是太难得了。

这是个人才,还是个我发现的人才!

方大海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一点,然后转头看向于大庆的眼神都带上一种见猎心喜的摸样。

“大庆,你那识字的事儿怎么样了?学了多少了?”

方大海觉得,这孩子若是能在识字班好好学下去,读出个文凭来,那真的,将来推荐他去政府机关,或者直接点,到公安局工作,肯定能有大出息。他或许也能当一回伯乐?嘿嘿,那好像挺有意思啊!

“这些日子我们这事儿那么忙,哪有功夫把心思放读书上?三五天的去一回,大概认识了些字也就行了。”

不是,他刚想当伯乐,怎么的?这千里马自己就摆烂了?这套路不对啊!不是应该积极上进,奋斗不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