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武国大军缓慢推进,就如一只老虎在虎视眈眈。

梁国人知道他们就在那儿,一直看着睢丘的方向,露出垂涎的目光。

然而他们的行军实在是太过迟缓,是一种稳扎稳打的作风,和武国往日里的行兵作战风格有所不同。

这么做带来的好处是,武国有更长的时间可以治理疆土,也有更长的时间可以使民心顺服,还可以趁春种秋收积攒更多的粮食。

梁王听闻他们在已经占领的城池开学堂,允许平民幼童入学。

还听闻他们创建了一个名为“报刊院”的部门,将书籍刊印等事项独立出了司典和司政两个部。他们教导孩童的书是武国人所编,街上演的戏本子是武国人所写,学堂里面负责传授各种知识和捉妖术的人,也是武国专门派来的。

有密探冒着被杀的风险弄来了武国人印的书,辗转交到了梁国的朝堂上。

梁王看了一眼,怒气就忍不住涌了上来。

“什么乱七八糟的!”他脸红一阵白一阵,眼中充满了不理解,“第一页就讲什么是天命所归,居然讲能开太平盛世,能让百姓吃饱饭的就是天命所归……”

他浑身上下都是冷汗。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怎么会让他汗流浃背?因为这几句话是在掘他们统治的根。开不了太平盛世的就不是天命,让百姓吃不了饭的也不是天命。

什么才是天命?天命就是天定!自两千多年前圣人的时代逝去就一直是这样。

皇帝是天命,由天所定,所以他是皇帝,因为是圣人之后,尊奉祖命,名正言顺,所以皇帝是天命。

然而商悯给他们整了一出这个?

要是按照武国那边的解释,天命不再是天命所归了,而是人命所归了!

梁王想到此处,脑子里头蹦出来一个词——民心所向。

这些道理他并不是不知道,作为一个君主,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君与民的关系。

但是君主不会直接对百姓说因为我让你们吃饱了饭,所以我是天命,而会说因为我是天命,所以我让你们吃饱了饭。

这因果关系截然不同。前者聚焦于君主的个人能力,后者则聚焦于君主的天赋身份。

由天赋予,理所当然,不可被质疑。

倘若君主没有个人能力,那该怎么坐稳君主之位?如果君主不能使百姓吃饱饭,那岂不是说明君主也不是天命了,百姓也没有必要顺服了……这怎么可以?

商悯不止在掘他们的根,也是在掘自己的根啊!

她今日可以让百姓吃饱饭,如果有朝一日她没有办法让百姓吃饱饭,百姓岂不是有理由对王族升起反心?!

实在荒谬!

姬成墨也看着那些书册上交的内容,脸色连变,“真是大逆不道之言。武王恐怕是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了,她现在是可以主持局面,也可以在征战与治民之间保持平衡,可是她能做到,她的子孙后代能做到吗?”

他用匪夷所思的语气说,“她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制造统治难度?怎么会这么短视!她不替自己的继任者们想想吗?”

他们当然没有办法理解商悯心中所想。

在她的心里,如果当皇帝不是为了实现四海升平的终极抱负,而只是为了享受权力,那这个皇帝当得毫无意义可言,还争它干什么?

她是走上了集权之路,这是在这个时代这个背景下的唯一选择,可想而知,如果等王朝建立,新朝的集权水平也会冠绝以往,胜过大燕和大虞。

久而久之,上位者只会想着愚民,只会想着维稳,想永远高坐在庙堂之上,紧接着到来的就会是国家衰弱,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她此时所举,就与姬瑯临死的时候说“以贤为帝”异曲同工。

皇帝当由贤者担任。

如果商悯没有穿越前的记忆,她不会那么做,但是她还保留着前世的珍贵记忆,它提醒着她的不同,照亮了她的来时路,警示着她即将走过的路。

她也始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更何况,圣人后代之所以统治着大片的疆土,只是因为他们是圣人之后吗?

圣人让自己的后代成为领导人族的人,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承担起那份责任。圣人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责任,否则他们不会天柱之下还灵,不会带领人族铸造九根镇世神柱。

只是现在几千年过去,人心变化太大,那些已经成为了王侯将相的圣人后代忘记了自己责任,甚至曲解了先祖之意,用圣人后代的身份给自己的统治宝座镀上了金身。

梁王之流才是背弃了先祖期望的人。

梁王挑拣着桌子上的战报,又递给了姬成墨。

姬成墨一看,沉默下来。

主持报刊院修订各类书籍的人,是他的堂妹,姬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