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商悯也有一瞬想笑, “没事的,咱们各论各的。”

郑留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得麻木地点点头。

“前世我回到武国后, 你可有听说国内政局动荡?”商悯试探地问,“是否有人夺权,我弟弟或者其他宗亲, 有没有在我继位的过程中横插一脚?”

“倒是并未听说,如果有此事, 师姐恐怕也会对外封锁起来吧,这会给他国攻打武国的借口。”郑留仔细回想后道。

商悯进一步问:“我叔父商泓、姑姑赵素尘, 还有弟弟商谦,堂姐堂兄商元慈、商允,他们是否有在那几年中先后死去?”

“只听说商泓被刺客暗算中毒死去, 那是师姐登位第一年发生的事, 赵大人无事,前世到最后, 她都好好的, 时常能听到她的名字。”郑留道,“其余几人我未曾听说,可能是因为郑国在武国没有布置多少眼线的缘故……就算布置了,也被师姐一一拔除了, 料想应当无事?”

“应当无事。”商悯紧绷的内心放松了些许。

也是,她继位的时候已经十八岁了,心智稳定,这个年纪虽然不算是大, 但是也不小了,不会引起那么多的非议。

初开始那几年, 郑留没有成为郑王,对于郑国在武国的布置确实有不清楚的地方。

等后来他当上郑王,武国的情况已经大为稳定,容不得他再去插手什么了。

商悯无比知晓让一个国家稳定的必要条件都是什么。

首先是政局稳定。在这样的王权社会,统治者家族最好保持相对和睦的关系,血亲之间不能有激烈的权力争斗。

接着是权力结构稳定。适当拉拢世家大族的同时打压世家大族,避免朝堂形成党派。提拔培养亲信,使众多利益群体形成平衡稳定的关系。王掌握军政大权的同时,适当放权给大臣。

最后是外部环境稳定。若外部有强敌觊觎,发展则没那么容易,若诸国混战局面动荡,那么乱世之中一个国家很难偏安一隅。

以及最重要的——统治者个人的素质,以及统治者所培植的权力班底的整体素质。

大争之世,难以奢求外部环境稳定。

商悯认为,自己是必定要继承王位的,那么郑留所提供的前世关于武国政局的情报,或许可以给她提供参考。

如果她初上位的那几年内外动荡不安,朝臣不服管教,甚至试图颠覆她的统治……那商悯很难不怀疑是不是那两位妖圣在煽动局势。

随后郑留又着重说了自己郑国的情况,特别是郑宋之战。

“郑国之所以突然对宋国发兵,是因为宋王长久以来身体衰弱,我归国一年后,宋王病逝,宋兆雪登王位。我被郑潇派去攻打宋国,立下大功,收拢了几名将军和他们麾下的军队。”郑留道,“之后,郑潇想要对我三哥郑淳下手,斩草除根,五姐郑湘早些年被大姐所害,半身不遂,深恨着她,我联合两位兄姐及其背后的势力发动叛乱……”

“然后你成功了,将郑潇给杀了?”商悯猜测,“你的两个兄姐,你有没有留着?”

“本来杀了五姐,留了三哥,不过又过了两年,我把我三哥也杀了。”郑留说起这些时,脸上没什么表情,情绪波动也淡到极点,“一个因为残废偏激疯狂,想要杀我,一个因为我的优待生出傲慢之心,屡出不敬之语……索性都杀了。”

本来郑王的孩子就多,郑留又从小被打压着长大,跟自己的血亲没感情实属正常,估计把他们杀了就跟杀一个陌生人没什么区别,连愧疚都没有,甚至还会有快意。

他似乎怕商悯误解他,便又解释:“这不算卸磨杀驴,是他们自寻死路。”

“我懂。”商悯道。

郑留放下心,下一瞬又将心提起。

只听商悯问:“宋国灭了,宋兆雪死了吗?”

“没有……”郑留好似非常不情愿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可是在商悯的目光下,他还是说了。

“宋兆雪流亡到了武国……他前世被宋王宠得跟眼珠子似的,没有来大学宫,我跟他没有同窗之谊了,自然不会手下留情。让他流亡到武国是我忙于对付郑潇,大意了……”

商悯听着有点不对味儿,“既然没见过,那你怎么跟他有私人过节似的……这辈子到承安园,你碰见他的时候态度就不大对,虽然他有错在先,但是……后面一同拜入苏归门下,你好像也有点烦他。”

现在也是,说着大意没杀了宋兆雪,语气很是懊恼,他是真心实意地在后悔,不全是因为郑、宋之间的世仇。

郑留闭嘴了。

商悯试图用严肃的目光迫使他开口,他被这眼神盯得恼羞成怒,快速说了一句:“这件事真的不重要,师姐别再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