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马将军出门不是为了去饲鹰的营帐找信鹰传信。

身为驻守运河的将军, 谭国官职最高的武将之一,传承久远的武将世家马家的家主,她知晓许多寻常臣子不知道的秘事。

马家追随谭公一脉已久, 可以追溯到肃国灭国时,那时的马家人随着先代谭公攻破了肃国国都。

谭公得燕皇厚赏,马家也跟着升官加爵, 为国主左膀右臂。

今战事已起,马思山自是义不容辞, 奉国主之命奔赴前线。

不过由于驻守的位置太过重要,马思山又是谭桢最信任的武官, 所以谭桢秘密将一传信灵物交给了她,嘱咐她善用此物。

谭桢道:“据传闻上古时期圣人们为了彼此交流也常用灵物传信,幸好我谭氏也是圣人之后, 历代祖先也知道此物重要, 一概小心保存,仅传于家主, 今日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马将军从怀中取出一只布满绿色铜锈的金属机关鸟, 将商悯的信塞入其腹腔。

铜鸟一颤,如真鸟般翻身而起,翅膀一掀,以人眼无法辨识的速度嗖嗖飞走。

谭国传信灵物, 归巢之鸟。

铜鸟共十只,腹腔中空,可藏匿物品。一套灵物除铜鸟外,额外配一只鸟窝和十根栖枝。

若带走铜鸟, 等到了远处再激发,被激活的铜鸟就会自动回巢。若有人挥动铜鸟所配的栖枝, 则铜鸟在传信后可从鸟窝折返到栖枝的持有者身边。

可惜灵物年代久远,哪怕保存再怎么好,还是损坏掉了许多,十只铜鸟只剩三只可用。

谭桢持鸟窝,她信赖的大臣执栖枝和铜鸟,必要时刻可传信。只需一个时辰,铜鸟就能从谭国边境飞到谭桢身边。

马将军在传信过后就陷入焦灼的等待中,只是等待太过浪费时间了,她又抽了一个时辰的时间检阅军队,派亲兵去巡视边防,看抵御燕军进攻的陷阱和拦截线是否完好。

忙完了这些,离谭桢回信还有好些时候,她沉思一会儿,去找了商悯。

此时商悯已经吃饱了,正在打瞌睡,这几天实在是把她给累狠了,但即便如此她也是浅眠,始终留着几份灵识在白小满那边。

马将军还没踏进营帐,她一听到沉重的脚步声立刻就醒了。

“你说你在来的路上遇到了流民和十方阁,可有从他们口中听说燕军动向?”马将军问。

商悯看了她两眼,才道:“十方阁和谭军合作突袭粮草,我知道这件事。”

马将军讶异,猜出商悯与她初见并没有说出全部的真话,不过她并不在意,双方不过萍水相逢,隐瞒是很正常的。

“燕军往陇坪去了,相信不日就能收复这座城镇……许就在这一两日。”商悯反过来问她,“马将军,你可了解苏归?”

“自然有所耳闻,此人性情残暴,数年前为镇压西南小国叛乱连屠三城,把敌国的将军都吓得在他攻破城墙前自杀了,国君痛哭流涕地跪在地上谢罪。”马将军冷笑,“倒是想会会他,看看那位镇国大将军到底是何许人也。”

商悯听得一默。

这些事情她倒是也有所耳闻,但是从身边人口中知道,和从苏归的敌人口中知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可能是苏归和她相处的时候太收敛了,以至于商悯对他的残暴完全没有实感,甚至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

“连屠三城,是包括平民吗?”商悯轻声问。

“是。”马将军道。

她神色平常,并未因此有丝毫鄙夷,也没有面带不忿和怜悯。

商悯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憋闷。她终究未曾说什么……说了没用。

“你多大了?”马将军冷不丁问。

“十三了。”商悯往大里报了两岁。

“少年人,正是这样的年纪。我本来以为你只是面容小一点,说话不卑不亢,年纪不该这么小,方才听你叹气,才觉得你就是这个年纪的人。”马将军道,“再年长,你会因见多了这些事而麻木,便不会有那一叹了。”

“将军如何看待屠杀平民和战俘?”商悯道。

单提平民,话问得太尖锐,容易得罪人,带上个战俘就好些。

马将军哈哈大笑,“问我?是想问我什么?对与错,还是该与不该?”

“都有。”商悯道,“自小就读很多话本兵书,向往当将军驰骋沙场,细细一想,战俘人数若少,我或许能狠下心。连杀个战俘都让我心生犹豫,更别说平民了。”

“人数少的战俘不需要杀,费不了多少粮食,带回去还可以当做功绩夸耀,将他们绑在阵前可以震慑敌军。”马将军似笑非笑,“人数多的战俘才要杀,而且要杀得干净彻底。且不提俘虏暴乱,打仗本就粮食短缺,那战俘可是要分你手下将士的粮,他们多活一个人,你手下就少活一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