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风中凛冽,一支小队疾速穿行,打破寂静的山岭。

倏地树叶哗哗,丈高竹箭凶悍扎入地面,尾部窣窣震颤,警告来人。

张澄和陈颂对视一眼,他们看见竹箭尾部的特殊符号。陈颂取出袖中短箫,吹起一段轻快陌生的调子。

不多时,一身劲装长靴的常四娘从林中而出,看着两人:“你们怎的在此?”

当初孟跃借口为顾珩寻医,命张澄陈颂二人下江南,两人假装南下,实则绕道北上。一面寻找虞由踪迹,一面打探北地局势。

“一时半会说不清。”张澄简短道,“我们求见皇后。”

常四娘默了默,“你们随我来。”

孟跃率十万大军北上,利用人数优势,一路推平邓王余孽,就地补给。如今已抵达金水州,再往前百余里是隔断北狄和瑞朝的铜鼓山。

轻骑小队直奔刺史府,入大门,沿着抄手长廊进穿堂,过垂花门,入院里书房,孟跃正在看舆图,屋外通报,她抬眸:“快传。”

屋门打开,常四娘领人进屋,齐齐向孟跃见礼:“末将见过元帅/皇后……”

张澄和陈颂顿了顿,立刻改口:“末将见过元帅。”

孟跃温声道:“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张澄从怀中取出一张舆图,上前呈与孟跃,“末将无能,至今未寻得虞节度使踪迹,只勉强勘测些许地形。”

“北边地大,人力有时尽,不能强求。”孟跃宽慰一句,拿着两份舆图对比,陈颂行至她身侧,“因着元帅带兵亲征,现下北狄退至铜鼓山后,估摸是要跟咱们耗着。”

十万大军纵使不打仗,每日嚼用,战马饲料,都是一大笔开销,瑞朝耗不了多久。

等到瑞朝大军折返,北狄又翻过铜鼓山继续烧杀抢掠,拿他们毫无法子。

孟跃不置可否,陈颂和张澄眉头紧锁,对此十分忧心。

孟跃从舆图中抬头,“你们也乏了,今日先歇息。”

“可……”陈颂还想说什么,对上孟跃静谧的目光,又止了声。

“末将告退。”

二人退出书房,陈颂扯了扯张澄袖子,眼睛滴溜溜转,张澄当看不见。

陈颂凑近他耳边:“哎,哎,跟你说个事。”

张澄:………

他跟姓陈的扯不开了是吧。

张澄无奈,“你又想做什么。”

陈颂咧嘴一笑,张澄心头一跳。一刻钟后,两人进入军营。

十万大军的军营!

陈颂暗暗激动,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很快被人盯上,当二人被十人拿刀对着的时候,张澄恨不得当即给陈颂十八拳,但显然是不能的。

他疲惫的抹了一把脸,事无巨细交代自己老底,唯恐落了一个细枝末节就被当奸细砍了。

巡逻队长狐疑,压着二人一路上报,至孟熙主帐外,张澄一张老脸都快丢光了,气的瞪了陈颂一眼。

陈颂心虚别开头。

“我当是谁,这不是小颂哥吗?”熟悉的女声传来,尾音悠扬,陈颂浑身一滞,不敢置信的看去。

孟九手提竹篮,一身藏蓝翻领圆领袍,头绑幅巾,素面朝天的一张脸,双眸仍是如水秀丽灵动。

“你怎么会在这里!”陈颂脱口问道。

孟九哼笑,“元帅在哪,我自然就在哪。”她越过两人,进入帐篷。

须臾,孟熙掀开主帐,对巡逻队长道:“他们不是敌人。但你做的很好,有警惕心是好事,下去罢。”

“是,将军。”

陈颂和张澄二人跟随孟熙进帐,陈颂装模作样给孟熙行礼,挤眉弄眼的。被孟熙踹了一脚,舒坦了,也老实了。

张澄对此无话可说,他真没见过这么欠的小子。

孟熙邀请张澄落座,道:“此次元帅亲征,九娘子毛遂自荐,一同跟随。元帅道九娘子擅安抚人心,在伤兵营或有奇效,就允了。”

孟九将竹篮里的油渣馍馍给孟熙,又提起执壶,倒了一碗姜饮给她。

陈颂凑过来瞧,孟九给他也倒了一碗,陈颂喝了一口,“姜饮?”

孟熙掀了掀眼皮,不必细瞧,都知道陈颂没憋好屁。

果然。

陈颂贱兮兮道:“这都夏季了,你还喝姜饮,忒虚了。”

孟熙不语,抿了一口饮子,瞥他一眼,又抿了一口饮子,再瞥他一眼,几次之后,陈颂自己先招架不住,掩饰性的摸了摸后脖子,跟张澄旁边坐着。

一碗姜饮喝完,孟熙搁下碗,才慢条斯理道:“昨日降雨,天气寒凉,军营中多配了姜饮。”

“好些士兵第一次踏入北地,水土不服是常事,既有法子解决,何必让人强撑。”

陈颂皱眉,不太赞同:“苦难才能磨人心智。”

孟熙反问:“平日训练不够苦?一路风餐露宿不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