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一章(第3/4页)

徐溥年纪大了,坐久了也有些疲惫,他看着刘健温和说道:“你办事我总是放心的。”

刘健忙碌了一天,闻言也露出笑来。

“只是不知刚才陛下看到那五个人的名次都在哪里?”徐溥温和问道。

刘健不解,他只记住了其中一个是小解元,其余人都不记得了,只好扭头去看李东阳。

李东阳上前:“陛下一共看了五份,分别是南直隶扬州人江芸,目前在前六张,还未定名次,南直隶苏州府吴县朱希周,目前在二甲十七;苏州长洲人皇甫录,目前在二甲五十一;山西大同府人李达,目前在三甲第一,北直隶真定府何俊,目前在三甲第六。”

徐溥沉默着,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我瞧着后面三个人的文也不错,许是可以挪一挪。”

刘健眉心一皱,有些不服气。

李东阳连忙拉了拉他的袖子。

徐溥只当没看见,继续问道:“前六名分别是谁。”

“刘阁老和诸位商议的名次从低到高分别是,苏州府昆山人顾潜;北直隶濮州人李瓒,城永嘉华盖人王瓒,湖广郴州永兴人李永敷;顺天府宛平县陈澜;南直隶扬州人江芸。”李东阳答。

徐溥看着那六张卷子,冷不丁说道:“周家卜年八百。”

众人不解:“阁老何意?”

倒是一侧的李东阳敏锐地动了动眉头。

“周朝有天下八百年啊。”徐溥叹气,“那位得了陛下一句‘同姓’夸的朱希周的卷子在何处。”

有人立刻回过神来。

“那他的卷子……”刘溥沉默着,想了想才继续说到,“就放在江芸前面吧,刘阁老把后面那三人的卷子再排一排,之后就送给陛下过目吧,不要耽误陛下时间。”

刘健不高兴说道:“朱希周的卷子虽可圈可点,但上不得一甲状元的位置。”

徐溥只是温和说道:“既能得希贤一句夸,那想来也不只是可圈可点。”

刘健拧眉。

如今的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连忙把自己的上司拉到一侧,小心比划着:“此人得朱姓,又名希周,若是今科得了状元,那可意味着大明天下安康,有太平长久之征啊。”

刘健眉心紧皱。

“可我觉得文章还是你的小师弟好!”

李东阳严肃说道:“考场之上哪来师兄弟,都是为国家伦才。”

刘健自知失言,连连告罪。

李东阳是知道自己这位上司的性子的,耿直,有话就说,虽要求严格,但也是全都按着规矩来,反而是极好相处的人。

“可我就觉得是江芸的卷子不错。”过了好一会儿,刘健还是忍不住再一次强调着。

李东阳脸上虽带着笑,但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的。

只看在陛下心中是天下第一个六元及第重要,还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名字重要。

—— ——

朱祐樘看着面前送来的卷子。

“都已经按照名次排起来了,这是前六的卷子。”小黄门恭敬说道。

“我之前看的那五人都在何处?”朱祐樘随口问道。

小黄门笑着奉承道:“爷真是慧眼如炬,那五人全在二甲呢。”

朱祐樘笑了笑:“我瞧着他们的文也不错,前六呢。”

“文章都在这呢。”小黄门送了上来。

朱祐樘一眼就看到上方挂着的名字,朱希周。

他随手往后一翻,下面一个人的名字是熟悉的江芸,之后一次是王瓒,二甲前三则是陈澜、李永敷和李瓒。

朱祐樘抽出江芸的卷子又是仔细看了看。

“高皇帝得刘伯温,可比汉朝张亮。”他自言自语说道。

屋内的太监们大都低眉顺眼没有说话,就连萧敬也安安静静站着。

“可秦汉以来各代,每朝每代长则三四百年,短则数载。”他又说道,手指点了点朱希周的名字。

朱祐樘沉默着,好一会儿才轻叹一口气,把两张卷子重新放回去。

“送还给徐阁老吧。”

—— ——

三月丙申也就是考完试的第三天,江芸芸等人再一次入宫来到奉天殿。

陛下依旧端坐在上首,江芸芸带着考生们跪拜行礼后乖乖站在门口。

这次他们都是不能入内,只有听到名次才能入内。

是的,没错!

殿试的名词是一个个喊出来的。

没多久,有一个太监站在台阶上,面对着三百位进士,张开手中的圣旨大声念着。

江芸芸下意识抬眸去看。

日光下那个太监的面容已经模糊都有些看不清了,但那张黄橙橙的圣旨却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背后的龙纹突然威严生动。

她看得有些失神,许是之前都是文字的形式,一眼就能扫到,磕现在站在这里要听名单一个个报出来,突然有些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