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第6/7页)

“我就说给你一个人听。”江芸芸抬眸,露出一个大大的灿烂笑容来。

黎循传突然红了脸。

这篇生财的文章,他打算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开始写,但因为要引用圣人之言,她就开始从书本里找自己需要的论点。

开源无非是不夺农时,不占农田。

她暗搓搓地提了句出海,但因为没找到圣人依据,所以只是一笔带过。

节流她选了荀子的论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入手。

至于藩王,她则从仁爱手足,应该引导他上正途说起。

——大丈夫贵在兼济,岂能独善一身。

她洋洋洒洒写了框架,就开始仔细润色词句,直到天色暗了下来,才写好人生中的第一篇八股文。

“我看看!”黎循传激动凑过来说道。

江芸芸不客气递过去:“你看看写得如何?”

黎循传仔细读了一遍,随后拍案而起:“写得好。”

江芸芸被吓了一跳,龇了龇牙:“别把手拍坏了。”

“除了句子还需要精炼,格式内容上没有问题,而且读起来非常鼓动人心。”黎循传不解,“不过你对藩王意见很大。”

“瞧着没干过一个好事,都是蛀虫。”江芸芸摸了摸鼻子。

“陛下对藩王诸多包容,你这个若是碰上胆小的考官,应该会直接罢黜。”黎循传担忧说道,“我总觉得你太尖锐了。”

江芸芸沉默着:“我也很想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些问题,写伟光正的歌颂,可这个世道也太多问题了。”

“哪个世道没有问题。”黎循传却道,“你要学会包裹好自己,等你走到你能决定一件事情的位置,你的意见才是意见,你想解决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江芸芸眨了眨眼。

“你快去交作业吧,按道理第一篇文都是要挨骂的。”黎循传话锋一转,用过来人的口气说道,“你不要担心。”

江芸芸轻哼一声:“不要诅咒我。”

黎淳看完那一篇文,沉默良久。

“听说你最近都在看邸报?”他问。

江芸芸点头:“了解了一下时事,也免得言之无物。”

黎淳轻笑一声:“你知道八股文写的是什么吗?”

江芸芸迷茫说道:“用圣人之言写你的看法,虽说要用朱子的内容,却并非教你一字不差写下来,只要你的思想和他的思想就行了,总归是爱国爱民的内容。”

黎淳看着那篇文章。

“圣人自然爱国爱民。”他低声说道。

江芸芸歪了歪头:“什么?”

“他要你去用圣人的口吻去教育别人,而非去改变别人。”黎淳石破惊天说道。

江芸芸沉默了。

“你这篇我先留着,你再写一篇来。”黎淳笑看着她。

“你这篇并非写得不好,相反你若是真的做了官,你的这篇内容就是你能在治下为百姓做的事,但这里面藩王不行,出海不行,这些,要等你走到很远很远的位置,才是你可以思考的。”黎淳温和说道。

“去写一篇,你不喜欢,但可以让你最后能实现你这个抱负的文章来。”

—— ——

江芸芸五经的学习已经提上课程,毕竟明年就要下场,五经只要求最基础的背诵,但黎淳还是教得格外仔细。

五经江芸芸早就倒背如流,市面上能见到的注解也都看的滚瓜烂熟,所以黎淳教得快,她学得也快,一本薄薄的诗经,十来日的时间就已经学完了。

“市面上的注解都相差不多,怪不得学诗经的人这么多,都是投机取巧之辈。”江芸芸感慨着。

黎循传木着脸:“你骂我?”

他就是治诗经的。

诗经篇幅有限,考题大都出在雅、颂两篇,也就是说怨刺诗是不出的,这样很方便考生去猜题,所以治诗经的人一向是最多的,甚至有耕读世家,全部读书人都治诗,黎家就是如此。

江芸芸看着手边的几本注解,这是他从五典书店淘来的:“你看唐宋关于诗的注解就不少,各有各的解释,但等到了现在,这几本都是在《诗经大全》中几乎一字不差改编的,还有这本《诗集传》,元朝传下来的,这基本只改了几个字就拿出来赚钱。”江芸芸抱臂,“诗经已经衰弱至此了。”

黎循传摸了摸下巴:“还真是,大部分治诗经的人,其实整本书都不曾读过,每日最喜欢的就是找各大讲义中优秀选文,背诵,期望可以押中题目。”

江芸芸点评着:“僵化。”

黎循传笑说着:“现在批评这样情况的人也很多,你倒是化个笔名也可以去批评去。”

江芸芸叹气:“那我功课太多了,我不打算治诗经了,再看看其他。”

直到入了秋下第一场雨的时候,江芸芸五经已经学好了诗经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