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母仪天下(五十六)

康熙一行人坐上马车来到宣武门附近,下了车就看到路两边有许多店铺,外面街道上还摆了许多摊位,不过一点也不显得凌乱拥挤,而且每个摊位的位置都安排的恰到好处,显然是官府规划好的。

阿鲁玳顿时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拉着两个哥哥就往摊位上凑,这个看看,那个默默,看每样货品都新鲜的很,不过很快就会被其他东西所吸引,完全就是蜻蜓点水,一沾就走。

康熙和宜敏慢悠悠地走在后面,时不时询问一下物品的价格,偶尔买下几样东西让跟着的侍卫拿着,等手上拿满了就换了一个人跟着,很快就买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各种玩意儿,倒是狠狠满足了一番肆意购物的快乐。

至于三个孩子他们完全不需要操心,不说承瑞和赛音察浑的武力值,就说这条街上都不知道潜伏了多少御前侍卫,光是阿鲁玳就至少十几双眼睛盯着呢,想出事都难。

一家子从街头逛到巷尾,几乎把所有的摊位都逛了一遍,虽然仍然有些意犹未尽,却也不想再走回头路,于是继续向前朝着一处有着高高穹顶的建筑走去,那里是洋人所在的天主堂。

原本始建于前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建的天主堂早已经毁于战火,这座乃是清顺治七年,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人汤若望在原教堂旧址重建的,也是现今京城内的第一大教堂,又称「南堂」。

每逢弥撒的日子,南堂就会对平民开放,今天又刚好开放日,康熙并没有让人打算惊动南怀仁等人,而是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带着家人顺着人流缓缓走进教堂,不过进出教堂的人并不多,毕竟大清的老百姓还是更信奉佛道等本土教派。

康熙一边走一边低声道:“先帝当年对汤若望十分器重,建立这座天主堂时,曾二十四次亲临南堂,并赐匾「通微佳境」,这座天主堂里面设施齐全,除了主体建筑外,还设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那些洋人有事没事就会聚在这里。”

一家子除了康熙之外,宜敏和三个孩子都是第一次来这里,不由得颇为好奇地四下打量起来,教堂有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地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

只是教堂的院子很小,中间种了前面两棵大树,后面就是主殿正厅,走进厅门只觉得豁然开朗,整个大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数盏西式玻璃吊灯,把高高的、狭长的教堂装饰得神圣高雅。

一排排长条座椅上坐了不少人,应该是这些年发展的教徒,一个个正在闭目虔诚的祈祷,美妙的合唱来自面西而立的唱诗班---在绘满精美壁画的东墙下,一字排着几个黑衣男女,他们神情庄重,正在引吭高歌。

康熙和宜敏都是懂音律的,对于歌曲和唱功的好坏分辨力极强,此刻乍然在这洋人的地方听到这等美妙绝伦的天籁,不由得愣了愣,便带着孩子们在最后一排坐了下来,静静地聆听这似乎能荡涤心灵的歌声。

随着一声长调的尾音,不同音部有节奏的弥荡在教堂内高耸的圆型穹隆下,汇成无比动听音律,宛如高山流水一般跌宕起伏,那无伴奏的美妙合声,真的能够震撼人心,让人在这“神曲”中洗净肮脏的灵魂,唤醒美好的新生。

整个大厅安静极了,只有天籁般的合唱萦绕,唱诗人都是金发碧眼的少年少女,有着一双双纯净清澈、温和柔美的眼睛,他们自顾自的引吭高歌,虽然听不懂歌词,却能叫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静静聆听这触及心灵的合唱。

时间缓缓流逝,也许是很久,也许只是片刻,宜敏静静地闭着眼睛享受着这美妙的音乐,她本身就精通音律,所以更能从这清唱中感受到力量,那是最纯净的信仰,最虔诚的祈祷,缓缓流淌而过抚慰着躁动的灵魂,虽然她从不信奉外来教派,却不妨碍她的欣赏。

就连心性最为跳脱的阿鲁玳都安安静静地坐着,小小的脑袋随着音乐轻轻地摆动,一副很是享受的沉醉模样。

承瑞的洋学造诣极高,音律上几乎完全继承了宜敏的天赋,于钢琴一道叫南怀仁等洋师傅惊为天人,此刻听到这等美妙曲调也是满目欣赏,手指在膝上轻轻弹动,仿佛在黑白琴键上跳跃一般。

至于赛音察浑则是毫无这方面的天赋,再好的音乐他也欣赏不来,转动着脑袋四处打量,从穹顶的笔画到四周的彩色玻璃,从肃穆的神父到虔诚的信徒,最后兴致缺缺地与暗中的侍卫头领对视一眼,有种看到了惺惺相惜的同道中人的感觉。

直到唱诗班停下了歌声许久,宜敏沉浸在那纯粹的意境中,好半响才回过神来,当她缓缓地睁开眼睛,那里面已经变得平静而宁和,原本隐隐的焦躁和不耐已经消弭殆尽,她淡淡地扬起一抹满足的笑容,感觉到心神久违的轻灵跃动,叫惊鸿一瞥看见的人纷纷惊愕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