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母仪天下(九)

帝后大婚赐宴,满朝文武大臣连同其夫人齐聚一堂,堪称大清最高规格的宴会。这场宴会并未男女分席,而是小案分餐的形式,即官员夫妻二人一同案,数百桌案整齐排列大殿两侧,文武百官都携夫人同至,在礼官的引导下纷纷入席。

帝后大婚的宴席自然与民间不同,常人办婚宴皆用圆桌,众人围坐一桌,寓意团团圆圆,由于前来参加婚宴的大多都是亲朋故旧,座次基本按照亲疏远近来排布。

而皇宫大宴则不同,作为全天下最尊贵的一对夫妻办婚宴,自然不同于流俗,何况君臣之礼不可废,此次参加宴会的官员都是携带家眷随行,若是已婚,则必须带着自己的正妻,若是未婚则独自一桌,或者其母身有诰命者亦可同行。

当然皇室宗亲高爵者大多有侧福晋,但他们绝不会在这种日子带出来的,即使有些嫡福晋不在了,宁可独身前来也不会带着侧福晋出来碍眼,毕竟皇室婚礼体现的便是正室的尊贵与地位。

皇后母仪天下,自然是天下间最尊贵的嫡妻,在这等场合若是敢带着侧福晋或者妾室参加,那不是妥妥的打皇后的脸吗?要知道夫妻同案而食,寓意着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之意,是为了图个好兆头,在场之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人精,宠妾灭妻还敢出来丢人现眼的人是有,但是绝对走不到高位的,毕竟敢在帝后大喜之日触霉头,怕不是嫌日子活得太滋润了?

等所有人都就坐完毕,司礼太监立刻高声唱喏,皇上皇后驾到——

康熙和宜敏应声从后殿款步而出,两人身着龙凤吉服,两手相牵一起踏上丹陛,走到金碧辉煌的龙椅上坐了下来,俯瞰着下方的群臣百官。

文武百官、一众诰命纷纷起身,对着皇帝皇后大礼参拜,山呼万岁。

康熙和宜敏同时抬手免礼,群臣起身,却仍立在原地,等待康熙示下。

康熙抬起与宜敏交握的手,两人相视一笑,转头看向下方,朗声道:“朕与皇后大婚,实乃万千之喜。皇后贤德,天下皆知,今作朕元配,正位中宫,乃吾内廷之良佐。在场诸卿皆是朕股肱之臣,往后当礼敬主母,用心辅佐,见皇后如朕亲临,皇后诏命便是朕之圣意,汝等可知晓?”

殿下文武大臣纷纷躬身下拜,表示恭聆圣谕,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对今上的言辞极为惊诧,作朕元配是个什么意思?皇上的意思明摆着是说这位才是他的元配皇后,前头被废的那位直接当不存在了是吧?

皇室宗亲私下里面面相觑,这……这有些不合适吧?废后虽然被皇上从族谱中划去,连玉碟也给毁了,但是当年好歹也是明媒正娶,行过册立礼,并昭告天下的皇后,皇上就算不认也改变不了既往事实啊!

尤其后面那些话分量就更重了,如朕亲临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这意味着皇后在某些情况下,皇后诏命可以代表皇帝的命令,只要皇帝没有站出来明确反对,那么这位发话就等同于圣旨,众人一阵倒抽冷气,知道帝后感情深厚,没想到竟然到达这等地步,皇上给这位皇后的权利和信任也未免太过了吧?

那些诰命夫人的注意力大多不在朝堂权利上,对康熙的深意并没有完全理解,但是不妨碍她们看懂了皇上对皇后的爱重,心中都是欣羡不已,皇上这些话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的,会被史官载入起居注的那种,未来史册上恐怕将永远流传这对帝后鹣鲽恩爱的传说。

这时宜敏也从康熙刚刚的惊人发言中回过神来,深深地看了康熙一眼,才吐气开声道:“本宫承蒙皇上厚爱,忝居正宫之位,当敬襄宗祀,表正内庭,克尽母仪之责,不负皇上之所望,天下之所期,朝廷诸公均可鉴之。”

清澈柔美的声线缓缓回荡在宽阔的大殿之中,让许多第一次听到这位皇后开口的宗亲大臣纷纷一愣,顿时把头埋得更低了,死死压制住想要抬头去看声音主人的欲望,这可是皇后娘娘,是他们的主母,不该有任何妄想觊觎。

为了压制心头的一抹蠢动,这次宗亲大臣回答的声音明显响亮了许多,纷纷山呼:“皇后娘娘贤德,奴才(臣)谨遵懿旨。”连带一众诰命夫人也跟着喊了起来,莺声燕语夹杂其中到颇有几分意趣。

宜敏微微点头,不再出言,有些事点到为止方为上策,凡事过犹不及,心中却有些郁闷,康熙刚刚那番话将来还有的麻烦呢!元后什么的对她来说根本没意义,皇后之位已经到手,是不是原配又有什么关系,前头那位既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成为康熙心中白月光,连家族都被抄了,对她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影响,反倒康熙这话会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所有人都会对元后与继后之争感兴趣,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