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后宫之主(三)
善亲堂从筹建起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那场大灾难做准备,绝不容许参杂任何污点,这就是宜敏的底线。她每月都会派人前往巡察,收集大大小小的灾情记录,以及当地官府的赈济方法,至于银子她从不吝啬,相信也没人敢冒着触怒她的风险,去贪墨她的善款。
她对善亲堂唯一的要求就是在收养孤儿,赡养孤寡老人之余,全力参与各种赈灾,积累大量救灾的经验,并将之整理成册。由于历朝历代都没有人会去整理这种东西,受灾后就靠官府赈济,好坏都只能看当地官府的良心。
但是宜敏不愿意,前世的教训历历在目,灾后因赈济不利而死去的人数远远多于直接死于灾难中。她想要建立一个直属的赈灾组织,用二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救灾体系,当官府无力作为的时候,这个组织能够带领百姓自救。
当然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不能烂在自己手里,她自有办法让地方官府,乃至中央朝廷乖乖使用这套方法。首先善亲堂始终处于康熙的监控之下,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康熙的耳目,这些救灾方法同样会传到康熙耳朵里,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也是个极为聪明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利用这些东西。
其次随着善亲堂越开越多,各地州府县乡的实际情况也会通过安插的探子传到康熙手中,他相当于等于多了一条底层的情报渠道,无需再如前世一般频繁微服出巡才能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未来也不会轻易被底层官员所糊弄,这也是康熙大力支持宜敏广布善亲堂的原因,它将成为康熙的另类耳目。
宜敏不在乎康熙对善亲堂的利用,只要他不插手善亲堂的管理,她就无所谓,因为她本心就是为了救人,不提在那场大灾中能够挽救多少人命,至少这些年她实打实的做了许多善事。
当然善亲堂的存在也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让康熙和其他人对她手中掌握的巨大财富视而不见,毕竟数百家善亲堂的支出,若是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又如何能够支撑得起来呢?
其实宜敏看似付出良多,实则不然。各地的善亲堂在建成后,除了一开始几年的开支外,之后大多是靠当地夫人团体出资维持,加上人人皆知这善亲堂背后有皇后娘娘撑腰,本地官员士绅自然会大开方便之门,以求能够得到贵人青眼。
而这些年善亲堂在宜敏的严令下,也从未有过任何出格的动作,只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地做善事,十多年下来,其无害的形象早已在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根深蒂固地觉得善亲堂做的都是好事、善事。
十二年来各地善亲堂不知收养了多少孤儿,宜敏会让人教授其基本的谋生技能,待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大多离开自谋生路,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自愿留下来帮忙,对他们而言,善亲堂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会是善亲堂最忠实的班底。
离开的那些人或许一开始无法回报什么,但是宜敏相信只要是善亲堂发声,他们力所能及之事定然会遵从。当大灾难来临之际,这些孤儿就是宜敏可以第一时间发动的力量,至少在出现地动预兆的时候,善亲堂能够凭借这些年积累的威望,让当地百姓第一反应是听从其建议进行避难,而不是质疑,那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了。
尤其灾难发生后,他们更会成为赈灾的主力,有善亲堂在,宜敏至少能够保证自己辛苦囤积的物资能够第一时间用到灾民身上。还能监察朝廷的赈灾银两是否到位,而不是如前世那般被那些蛀虫层层盘剥,最终落到百姓手中的东西百不存一,更有甚者还会利用这些物质囤积居奇,大发灾难财,令百姓雪上加霜,遭了天灾之后又遇人祸!
宜敏这些年持之以恒地做着这些事,是因为她深信天理循环、报应不爽。虽然她重生而来,更是得到了仙境这般大造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际遇,但她却常常心中发虚,有种如坠梦中的不真实感。
所谓无功不受禄,受禄必有因,一饮一啄,皆由天定。扪心自问,她马佳宜敏前世不过是一个在后宫挣扎求存的普通女子,何德何能,竟能得此大机缘?仙境真的是予取予求,毫无代价的吗?若是她贪得无厌、敝帚自珍,是否有朝一日会被清算讨还?而那份代价她又是否付得起呢?
最终她打定了主意,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做点实际的。既然她目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仙境的机缘得来,那就将之回馈给天下众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做善事,造福百姓。
宜敏站在坤宁宫前,抬头看着那高高在上的牌匾入了神,皇帝是乾,皇后为坤,地得一以宁,故名“坤宁宫”;天得一以清,故名“乾清宫”,二者相辅相成,龙凤交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