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为家族言华从婚事,卖田地夫人备嫁妆(第3/4页)
周夫人被压价的事情传出去了,西府崔夫人听了,很是为张言华惋惜:“这婚事其实早就定下了,只是因为魏国公才丧妻几个月就要再娶,说出去不好听,好歹等了一年才公布而已。”
“既如此,大嫂早就该把田地房产往外出,悄没声再派人去南京另外置办田地房产才是啊,怎么这点成算都没有,上花轿现扎耳朵眼,人家可不要乘机压价么?”
西府夫妻都是理财有道之人,西府侯爷说道:“干脆我们出钱,按照原价把大嫂要出手的地产都买下来吧。凑了钱,赶紧去江南置办田地,二侄女有这些房契地契当嫁妆,一来,嫁妆单子上好看,二来远嫁到南京也不愁钱花。”
崔夫人冷笑道:“就大哥大嫂的性格,咱们别说原价购入,就是高价买到手,她也觉得是咱们占了便宜。”
西府侯爷当然晓得东府夫妻的秉性,前年陆续借了五万两银子,从不提还钱的事,还是二侄女大兴俭省之法,再加上夏收把宝庆店经营有方,这才把钱还上了,否则这笔钱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西府侯爷说道:“不看僧面看佛面,咱们就在看二侄女的份上,就当帮她了。”
张言华是个硬气的好姑娘,一个姑娘家当家,居然把家里的债都还清了。
崔夫人也很喜欢这个二侄女,如今要远嫁南京……崔夫人叹道:“好吧,我去跟大嫂谈,都是为了二侄女,否则我才懒得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破事。”
崔夫人“屈尊”去了东府,周夫人虽然糊涂,但事关女儿的利益,不至于糊涂到底,就跟西府达成了交易,得了现银五万两。
有了银子,接下来是要去江南买田置房产,这种大宗的买卖,得要当地有名望的人出面帮忙,方不被人欺骗吃亏。
找谁呢?老祖宗少不得亲自修书一封,写信给外甥王延喆和外甥女王延林帮忙。
苏州王氏在江南是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人家几百年的历史,比大明建国的日子还长,但王阁老这个侄女婿从来不给张家面子,只能靠王氏兄妹了。
这一代人,王延喆和西府二少爷张宗院关系很好,王延林今年已经嫁到苏州朱氏家族——又是一个书香望族。
苏州和南京很近,老祖宗觉得,张言华嫁到南京魏国公府之后,如果有苏州王氏和苏州朱氏当靠山,她的日子应该能够好过一点。
这就是姻亲关系的好处了,靠着血脉交融,形成一个个无形的关系网。人情社会,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是靠一个个关系网来走动。
老祖宗提笔写信,但是她年纪大了,各种老病慢慢的上来,不仅仅是消渴症和遗忘症,现在连双手和头部都有时候会不经意的颤抖。
尤其是在写字的时候,有时候手抖得连笔尖的墨都能甩出来。
老祖宗写了好几次都不满意,都是写到一半就将信纸揉成一团,扔了。
扔到第五团的时候,老祖宗烦躁的将笔搁在笔架上,“真是个老废物了,连字都写不好。”
一旁伺候笔墨的王嬷嬷说道:“不如您口述书信,要如意代笔写字吧,她这几年把您抄写的《金刚经》当字帖,一笔小楷已经有所成,模仿的有七分相似。”
老祖宗就派了花椒把如意叫到松鹤堂。
王嬷嬷把老祖宗揉成团的半封书信摊开了,要如意照着抄写,“你不用着急,回想《金刚经》上的笔迹,慢慢的写。”
如意已经练字两年,舍不得花钱买字帖——宁可买话本小说看,有且只有老祖宗抄写的《金刚经》当字帖,模仿的字迹当然相似了,王嬷嬷说的七分相似太谦虚了,至少有八分相似吧!
老祖宗看了如意抄写的书信,连连点头,“不错,真不错,就像我亲笔写的似的。我记得你以前写的账本,就像蚯蚓似的蠕动,看到我眼睛都疼,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来着?”
老祖宗记性不好,王嬷嬷接话道:“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如意刚刚进颐园当差,我要她做了个吉庆街拆迁的账本,那时候她才十二岁,没有正经读过书,只稍微认得几个字,能写成那样已经不错了。”
如意到底是自己人,王嬷嬷能夸就夸。
见字如面,老祖宗爱面子,否则也不会花那么多功夫去练字,无奈年纪大了手发抖,写出来的不复从前,现在如意模仿她的笔迹惟妙惟肖,老祖宗就跟王嬷嬷说道:
“把你的如意借来一用,以后我的书信就专门找她吧,我说她写,免得一笔丑字,被人瞧出我已经老的不中用了。”
王嬷嬷忙道:“什么借不借的,她就是咱们颐园的丫头。”
于是,老祖宗给王家兄妹关于帮张言华置办江南田产、地产的事情都是如意代笔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