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崇祯帝朱由检还是有骨气的, 他虽然没有守住国门,但是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崇祯帝朱由检在李自成攻破京城前,他来到煤山自缢,在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相比宋朝末年的悲壮崖山海战, 陪着崇祯帝朱由检上路的只有他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卡通朱由检出现在天幕上, 他面前一颗老枯树了, 身边站着一个太监。

此情此景看起来着实悲凉。

于是同时, 乐瑶还配上了悲凉的音乐,不管崇祯帝朱由检执政能力如何, 起码作为帝王的骨气还是在的。

“咱们大宋就是缺明朝皇帝的骨气。”赵匡美不由感叹,大宋那些畜生当真是一个跑的比一个快。

赵匡美不由的想起他们大怂的雪乡二圣,那两个混蛋玩意……

赵匡胤跟着叹了一口气。

“单是皇帝有骨气有何用,众臣早已背弃。”赵德芳同样叹气,语气带着唏嘘。

得知朱由检自缢身边只有太监陪同, 赵德芳有些想不明白, 就算杨广死那会, 身边也不止一个太监。

为何明朝末期会出现如此状况, 当真一个有骨气的大臣都没有?

同样感叹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君王死社稷。”李世民喃喃道。

如此悲壮之举该夸赞才对, 但是一国之君为何会到如此境地, 无一个臣子追随, 无百姓吊唁, 他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什么, 为何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只因他以身殉国就该被称赞么?

唐太宗李世民在心中连连发问。

*

正德年

见到眼前的卡通朱由检如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朱厚照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值得肯定的是朱由检留下了作为帝王最后的尊严。

众臣们面面相觑, 他们没有想到帝王尚能殉国,但是没有一位臣子跟随……

为何会这般……文人的骨气哪里去了?

还有, 那些武将哪里去了?为何不誓死抵抗?

众臣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天幕上。

【文臣】:武将呢?

【路人甲】:当真是皇帝甩锅给文臣,文臣甩锅给武将。

【前面咱们光说了崇祯帝接连换了十多任首辅,还忘了说崇祯帝还换了十几个兵部尚书,同时还杀了七个兵部尚书。

至于武将,明朝后期重文轻武,史册上已然找不到太多关于武将的资料。】

众臣再次沉默,心中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崇祯帝朱由检死前留下了遗诏,在遗诏中崇祯帝朱由检写下了那经典的一句话,“诸臣误我!”

有人说崇祯帝朱由检临死之前还在甩锅给众臣,有人说崇祯帝朱由检临死之前终于看清了众臣的丑恶嘴脸。

到底是臣误帝王,还是帝王误臣,想必大家听了这么久的明史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朱高煦】:那些当官的什么下场!!!

朱高煦没想到朱由检这小子还挺有血性的,竟然以身殉国,之前准备一肚子骂人的话如今也排不上用场,弄的他相当憋屈。

不但朱高煦好奇,一向在吃瓜最前排的赵匡美也特别好奇这些官员的下场。

“太子,朕问你,为何明末无一人殉国。”赵匡胤问太子赵德芳。

“党争之祸。”赵德芳思考片刻道,因为党争的排挤打压,但凡有见识的大臣都被排挤出局,剩下的那些臣子是什么货色不用想变知道。

内耗到最后,剩下的只有自私自利的垃圾,党争当真是是误国。

【这些大臣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开始对这些官员和富贵乡绅们进行清算。

没办法,李自成当时起义可是打着“均田免粮”的名号,但是养兵是需要银子的,一个王朝的运转是需要银子的。

光有口号是不行的,李自成要维持自己的军队就必须要有银子。】

【朱高煦】:这个李自成是什么来头?

让粉丝朱高煦这么一问,乐瑶忽然发现自己似乎还没介绍过李自成这个人物。

虽然看明史的粉丝应该都知道李自成 ,但是作为科普历史的主播,乐瑶还是负责的科普一下。

【咱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李自成。

李自成原本是明朝的一名小卒,崇祯帝为了节约国库开支,因此“大裁员”。

被裁员的李自成回乡又遇上天灾,但是朝廷的苛捐杂税半点没减少,于是百姓过不下去发生了起义。

而李自成就是起义的东风,一路打到了京城,开创了大顺王朝。】

朱厚照的表情愈发严肃,而他心中对崇祯帝朱由检的怜悯渐渐消散。

昏政层出,就算朱由检有一颗想当好皇帝的心,但最后造成民不聊生,那就是他的失败。

【李自成为了维持王朝的开销,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