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陈皎大耍威风(第5/6页)

只不过这一回忒神气。

中途徐昭给她建议把主记吴应中带去魏县,她顺便求了淮安王,得到准允。

一行人浩浩荡荡启程去往魏县开辟战场。

那些兵都由徐昭统领管辖,路上他看着长长的队伍,只觉不可思议。

胡宴咧嘴道:“九娘子还真有些本事。”

徐昭微微一笑,心中甚慰。

倒是骑在马背上的吴应中憋了满腹牢骚。

他都六十多岁了,原本差事干得好好的,结果被踢去魏县吃灰,委实郁闷。

见他面色愁苦,徐昭颇觉好笑,问道:“吴主记为何愁眉苦脸?”

吴应中不高兴道:“老夫琢磨了许久,始终想不明白什么时候把崔别驾给得罪了,以至于让他这般抬举。”

徐昭失笑,“崔郎君很是欣赏吴主记的才干。”

吴应中不客气道:“把我踢到魏县于他有何益处?”

徐昭摇头,“没有任何益处。”

吴应中吹胡子瞪眼,“那他何苦跟我过不去?”

徐昭笑而不答。

前头的马车行得缓慢,陈皎神气得跟公鸡似的,尾巴都能翘到天上去。

马春也很高兴,笑着说道:“小娘子这一去,只怕魏县的官全都得绷紧了皮。”

陈皎挑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马春小声道:“这世道,哪个当官的不贪?”

陈皎指了指她,“慎言。”

马春连忙捂住嘴。

“徐都尉。”

后头的徐昭听到她的呼喊,打马上前,“九娘子有何吩咐?”

陈皎说道:“我想学骑马,你可否教我?”

徐昭倒也没有啰嗦什么,出行在外,学会骑马确实省事许多。

现在这位祖宗就是他的衣食父母,被淮安王扣了俸钱,全靠小祖宗补贴,只要把她伺候好了,万事大吉。

于是陈皎在去往魏县的路上尝试学骑马,若累了就坐马车。

徐昭是个好老师,耐心十足,加之她悟性高,倒也像模像样。

随行的士兵们哪里见过娇娇女无视男女大防露脸的,全都心生好奇,总有人忍不住偷看。

骑在马背上的少女如同一抹艳阳,在这群糙老爷们中红妆似火,神采飞扬。

那抹艳色,成为这群大老爷们眼中的亮眼色彩,总让人忍不住多瞧。

就算有人心中遐想,也不敢亵渎。

淮安王捧在手心里的宝贝疙瘩,徐昭供奉的小祖宗,一大帮人的性命都系在她身上,不敢有半点马虎。

沿途有百姓看到士兵出行,全都避得老远。

毕竟这是一个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时代。

待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去,有行人好奇询问,是不是哪里要打仗了。

路人不知内情,皆恐慌不已。

沿途士兵护送,众人抵达魏县境内,那些山匪自不敢冒头招惹。

魏县的父母官郑治云得知陈九娘二次入县的消息,如临大敌。

进县城那天,郑县令亲自前来接迎,看到徐昭领来的士兵,心里头暗叫不好。

魏县比不得樊阳繁华,周边房屋低矮,街道杂乱,到处都灰扑扑的。

郑县令和刘县丞等人毕恭毕敬等候贵人驾临。

马车停下,马夫放好杌凳,马春打起帘子下来,陈皎由她搀扶下马车。

徐昭是都尉,郑县令自是奉承,同一干人见礼。

那郑县令生得喜庆,五十多的年纪,矮胖矮胖的,笑起来好似弥勒佛。

刘县丞则一张马脸,个高极瘦,八字眉,有点苦瓜相。

这两人的反差令陈皎印象深刻。

郑县令恭维道:“九娘子沿途车马劳顿,下官已备好官署供九娘子住宿,且差了婆子伺候,若九娘子有何差遣,只管吩咐便是。”

陈皎点头,“有劳郑县令费心了。”

郑县令连连摆手道:“举手之劳,不敢邀功。”

说罢做“请”的手势,陈皎由众人簇拥着前往官署。

途中她问了些当地的时疫情况,郑县令一一应答,并夸赞道:

“惠州百姓托九娘子的福,若非你发现陈芥菜卤能解肺痈之难,只怕咱们县还得死好些人。”

陈皎偏了偏头,问:“时疫之难,县里可清楚死亡人数?”

郑县令:“前阵子曾上报过一次到郡里,我们县莫约死了九百多人。”

这个数字是非常吓人的,因为魏县总共才只有八千人左右。

陈皎就县里的情形细细询问,郑县令一一应答。

城里的百姓们见到那排场无不小声议论。

有人消息灵通,知晓些许情形,在街巷里热络八卦。

一位牵着孩童的妇人听了邻里的说法,狐疑道:“周二郎你可莫要瞎说,王府里的贵人儿来咱们这个小地方做什么?”

名叫周二郎的男人激动道:“应大娘还别不信,那位小娘子真真是淮安王府的九娘子,就是发现陈芥菜卤的那位女菩萨,到咱们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