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7/7页)
“好好好,我带路,现在就走一趟。很快的,来回不用五分钟。”
五人推门而入。
可不等迈出一步,看到门后地面有一串泥渍鞋印。足尖朝着木门,暂时没有看到反向足迹。
露娜没有见过这种花纹,但很熟悉这个尺寸。“13英码,史蒂文的鞋子尺寸。”
还有其他痕迹吗?
一路往前。
在这条通道的地面只看到单向行走的鞋印,没发现别的痕迹。
另有两条分支路线,但早就被水泥封墙堵住,无法通过。剩下唯一的出口,就是科林说的那个。
当下,却无法轻松地上到地面。
地底与地表相距四米,本来从侧墙铁梯上上下下。梯子早被拆除,只在墙面留下了施工痕迹。
现在想要进出下水道口必须借助绳子、软梯一类的工具。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凶手留下的脚印是单向的。
从地下返回地面的步骤繁琐又吃力,不如走剧院正门来得容易。
不明嫌犯进入地下通道,在潜入剧院走廊前擦干净鞋底。
到307包厢放置好炸弹,静静等待剧院开门。
进场要检票,出门不需要。趁着观众进场时人多,没人关注他,堂而皇之地走大门离开。
一行人折返剧院,询问服务生。
服务生们却都没留意到异常,不记得入场时间段有谁反向离开。
由于检票点分别位于一楼演出厅的门口与二楼、三楼的楼梯口,剧院大门前的人员进出情况被忽视了。
只能肯定一点,今天的观众中没有特别肥胖的驼背老头。那种身形太显眼,容易让人记住。
像是乔治史蒂文这类壮汉就不同,不少男观众是类似身材,不会引起服务生们的特别关注。
剧院内暂时找不出更多线索,前往百米外的废弃下水道出入口。
它不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而在人烟稀少的暗巷内。问了一圈,不出意外没找到疑犯进入时的目击证人。
雷斯垂德:“我知道接下去第一件事是设法获取史蒂文的指纹,与炸弹碎片的取样做对比。可我觉得想找到人,很不容易。”
假定乔治史蒂文是投弹者,连炸两次,他还会继续在电报公司上班?
电报业内传讯传得快。今天「北方电报公司」组织了指纹痕检,消息是否已经传了出去?史蒂文闻讯后会不会做贼心虚地逃走?
露娜怀疑史蒂文辞职后没再上班。
“只能赌一把运气,去「伦敦金融城电报公司」查史蒂文以前发出与接受的电报记录纸。一般情况下,这类电报纸只保存一个月,年底全部清空。史蒂文是去年十二月辞职,不知道他接触的电报纸有没有全部销毁。”
这次好运会站在谁的一边?
雷斯垂德:“我最关心另一件事,还会有第三次爆炸吗?第一次炸白厅,第二次炸北方剧院,下一次会是哪里?”
露娜也很想知道答案,她会再次遭遇谋杀吗?
“我不懂怎么找凶手,但推测爆炸在哪里发生,应该要先弄清楚投弹者的动机吧?对于动机,还是一团乱码,读也读不懂。”
一般逻辑是这样的,线索看似到此中断了。
莫伦与麦考夫沉默地凝望北方剧院,大门前悬挂着招牌「Opera North」。
忽然,异口同声地说:“凶手已经把谜底写在了炸弹里。” “这次不必先知道投弹动机。”
话音落下,两人不免看向对方。
当眼神相撞,惊讶被迅速掩藏,只有礼仪性的示意,请对方先说。
莫伦:“第一次炸的是白厅,象征着伦敦最高权力。”
麦考夫:“第二次炸的是北方剧场,它的名称就是被选择的由之一。”
雷斯垂德又又又一次沉默了。
他不懂化学但懂直觉。直觉说海勒小姐与福尔摩斯先生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才会制造出他听不懂的谜语。
习惯是可怕的东西。
雷斯垂德快速习惯了谜语,不带尴尬情绪地问:“两位,请直接点说第三次会炸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