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今年春耕, 南边诸郡都已经用上了更适合南方耕作的新犁。对于没有大片相连田地、更适合小规模种植的南方而言,新犁的适用范围更广,也更省牛。

新粮种也正逐步推广开去,霍善现在不管是吃米粉还是吃薯粉都可以敞开了吃, 对他而言着实是个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是, 江夏郡这边的榨油技术有了新突破,豆子榨油效率大大提高。

豆子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口粮用的, 但豆子含油量其实很高, 而且种豆对于恢复土地肥力有不错的效果——不仅它特殊的根系本身有固氮作用, 榨油后剩下的原料也是极佳的肥料及饲料。

别的作物一般只能连种个一两年,再种地就要荒了, 那有规划地种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了。尤其是在大豆能高效出油以后, 那更是大大地提高了它的经济效益!

那可是油啊。

多少人做菜根本舍不得放油。

得了这么个喜讯, 江夏郡开始往外采购豆子。这东西不值钱, 尤其霍善还和周围各郡交情颇佳,没费多少功夫就跟他们签订了订购协议, 并且允诺给予他们“豆制品”的优先购买权。

一船船豆子源源不断地运往江夏郡。

霍善很快就参加了榨油厂的揭幕仪式,对他们江夏郡这项新产业寄予厚望。

有糖有油, 不仅他们江夏郡的人日子过得滋润, 江夏郡的牲畜口粮都比别处要好。

田里的肥料自然更不愁了。

江夏郡采购大豆的消息自然没瞒过长安那边,刘彻起初还有点纳闷他们采购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做什么,直至刘据他们的信送到长安才知晓这是又琢磨出了新的榨油技术,豆子出的油能比猪身上还多!

比起一样接一样蹦出来的新东西, 这改良的豆油榨取技术更为实用, 因为国库现在还囤着不少豆子呢。

当年就可以推广开。

霍善已经把这种新技术递了上来, 只需要让少府那边派人照着琢磨就好。

实在吃不透的话还可以派人去江夏郡现学。

这墨家之学,有用的时候是真的有用。

刘彻心情大好, 正好终军提议说大汉可以以年号来纪年,他便让人把这件事情拿下去讨论。

最终众朝臣决定以历年的祥瑞追订年号。

刘彻登基后的第一阶段叫“建元元年”。

随后是“元光元年”,因为这一年观测到了奇异的天光;随后是元朔元年,原因是这一年的朔旦与冬至重叠了;再往后则是元狩元年,这一年刘彻猎取到一头独角瑞兽。

至于现在该用什么年号,依然是投刘彻所好决定下来的:去年有人挖出宝鼎献给朝廷,所以从去年起就由元狩改为元鼎元年!

而今年自然就是元鼎二年了。

刘彻看了朝臣讨论出来的年号,只觉非常满意,当即决定把这套叫法颁行天下。

也正是这一年起,开始了以皇帝年号纪年的历史。

霍善收到这道诏令的时候,正在府衙挖坑种玉米。

陪着一起挖坑的还有江夏郡底下十几个县令,他们现在干起活来已经很熟练了,而且甘之如饴。

跟着霍善干点小活,得到的是大政绩,是保送晋升的康庄大道,这都是前辈们留给他们的谆谆教诲。

没错,三年之期一到,前头那批县令都已经飞升了,甭管升的是什么职位,反正全升官了,无一例外。

对于自己的后继者,这些离开原来岗位的前任县令们便喝着饯别酒,边给他们传授经验:听朝阳侯的话,跟朝阳侯的脚步走,绝对不会走错路。

要是你能开动脑筋出点新鲜主意,或者挖掘本地特殊人才,那可千万不要藏着掖着,你直达天听的机会来咯。

知道我是怎么被调任去长安的吗?就是因为我出的主意让朝阳侯写进了奏本里!

人家朝阳侯主打一个你有功劳我就上报,从来都不干贪昧别人功劳的事——毕竟人家自己的功劳也赏都赏不完,总不能弄个不满十岁的丞相出来吧。

那可就太离谱了。

得了这些前辈们口口相传的江夏县令守则,新来的县令来到府衙后都自发地参与劳动,先帮霍善把活干完再汇报正事。

若不是霍善记性好,认人能力强,都快以为他们江夏郡的县令没换人呢。

霍善很有些纳闷,送走这批县令以后忍不住找霍光他们聊这件事。

咋都换人了,这些人还跟上一批差不多?

霍光道:“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什么样的人就带出什么样的兵。领头的窝囊,底下的人也窝囊;领头的爱说空话,底下的人也爱说空话。而阿善你做起事来一向是脚踏实地的,他们自然也跟着脚踏实地地干。”

霍善听后颇为骄傲,踱着步子去看看司马迁他们有没有脚踏实地。

瞧见司马迁正埋首案牍整理户籍,霍善还走过去拍拍人家的肩膀,老气横秋地予以勉励:“还没忙完吗?要抓紧啊!不要把工作拖到下衙以后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