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霍善这抱腿大法, 一般人还真难以抗拒。

李长生把他抱起来掂了掂,感觉重量没多大变化,身体也是倍儿棒,便也没有拒绝到底。他说道:“你上次不是想吃盘游饭吗?今晚就能吃上了。”

盘游饭是宋代江南流行的一种饭食, 表面上看是一盘平平无奇的白饭, 实际上白饭底下埋有多种多样的肉,比如腌鱼、腊肉、烤肉等等, 当然还有江南水乡少不了的鱼生。

只不过由于霍善致力于科普寄生虫问题, 所以这江夏盘游饭里的鱼生被小炒肉给取代了。

反正普普通通一份盘游饭, 食客可以拥有多种享受,一挖一种口味, 一挖又是一种口味!

时人自己都调侃说这叫“掘得窖子”。

霍善听苏轼给他吹嘘盘游饭的妙处, 马上就惦记上了, 他也想尝尝吃饭挖宝的快乐!

霍善得了李长生的准话, 立刻不缠人了,开始到处溜达找人讲起他们今晚即将拥有的盘游饭。

众人也不都是跟霍善这么爱吃的, 不过听他在那讲得眉飞色舞,心里头自然也跟着期待起来。

倒是司马迁有点纳闷了, 向霍善追问道:“我去过会稽郡, 怎地没见过这种吃法?”

霍善一听,想到了司马迁二十出头就满大汉溜达的事。

这人是真的懂怎么霍霍钱的,先沿着屈原流放路线图在荆楚湘湖一带走了个遍,又跑去吴越观摩各种遗迹, 什么禹穴啊、春申君宫室啊, 他都溜达了一遍。

要论在座的人中谁最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那肯定是司马迁了!

所以司马迁一听这是吴越一带的流行吃法,便忍不住找霍善刨根问底。

霍善信口掰扯:“两邻居之间尚且可能没吃过对方家里拿手菜, 何况是那么大一个吴越。”

司马迁听后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也就没有再追根究底。

傍晚霍善就如愿以偿地吃到了盘游饭,享受在盘子里挖啊挖的快乐。

见他吃得一脸满足,霍光等人也胃口大开,把自己那份盘游饭吃得干干净净。

分明只是把平时能吃到的菜埋在饭底下,怎地吃起来就感觉香了许多?

忙碌的秋收过后,各县就要派人过来进行本郡的上计。

郡国中的上计也叫做“秋冬课吏大会”,一般就开在这秋冬之际。

等本郡的上计工作搞完了,就得派郡中的二三把手前往长安进行朝廷级别的上计。整个大汉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就是通过一重重的“上计”以及皇帝的“下诏”来实现的。

霍善去年赴任时交接的时机很不巧,只剩一个多月便是岁首了,不管是郡内上计还是赴京上计都不是由他来主持。

今年可不一样,今年一整年都是他在当太守!

霍善时不时会去底下各县遛个弯,频率大概是一个月出去巡察一两次,底下十几个县他几乎都走了个遍。

一年多下来,这些到西陵城开秋冬课吏大会的县官自然都算是他的老熟人。

开大会除了让各县县官上交年度材料、汇报年度工作以外,当太守的一般也要出面发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演讲,劝导大伙好好把握现在、抓紧一切机遇促进江夏郡的繁荣富强。

当然,这都是基本流程,最重要的还是得进行奖惩,干得好的县官县吏要上报,思想或行动落后的县官县吏要惩罚。

司马迁负责给霍善讲解秋冬课吏大会的具体流程,听得霍善连连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霍善答应得太爽快,总让司马迁疑心他是在糊弄自己,结果一问具体细节,这小子居然倒背如流,说得比他讲解时还顺溜,显见是听一遍就记住了。

司马迁只能暗自感慨这霍家也不知把祖坟埋哪儿了,出了一个冠军侯还不够,两个小的也不一般……等会,冠军侯其实也不大,才二十出头。他们家祖坟冒青烟了吧?

霍善确实是一听就会了,还很懂得举一反三,他让人把……戏台给空了出来,供县令们进行本年度的述职报告。

既然是为大汉、为江夏、为百姓当的县官,那么年终汇报面向所有人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众县官:“……”

没问题,完全没问题。

你这个江夏一把手都这么说了,咱还能有什么问题?

秋冬课吏大会召开当天,那自然是锣鼓喧天,舞狮队又出场暖场子,引得西陵城居民奔走相告,无论男女老少全都出来瞧热闹。

众县官看着底下的人山人海,很想哭,但还是要坚强地微笑,尽心尽力地介绍本县的杰出人才以及年度成就。

当然,报喜也要报忧,还得讲讲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来年的发展规划。

有了前面的县官打头,后面的县官发挥起来就从容多了,甚至还大讲特讲本县一些“府君吃了都说好”的美味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