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兴远的招募计划对庆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从东边到兴远的流民听说了两州的情况, 觉得庆川军更强大,去庆川更安稳,一部分便转道南下, 去往了庆川。

这些流民都是附近几个州府的百姓, 为避战乱逃离家乡的。

自五六月起,庆川涌入的流民逐渐增多,每天都有几百上千人。

庆川对接收流民早有一套熟悉的流程, 都不用陈云州或郑深出面,下头的让人就能将这些流民登记在册, 然后打散安置在各县, 不出一点岔子。

短期内, 这些流民的涌入对庆川产生了不了多大的情况,但正所谓积少成多,一个月几万人,一年下来可就是有几十万人。

这么多人可以提供不少劳动力和税负。

而且万一哪天又打仗了,也不用担心兵员问题。

所以对流民的涌入, 陈云州是持热烈欢迎的态度。凡是新来的流民,官府都按人头提供两斤土豆,不是让人吃, 而是给他们做种子的。

一个土豆可以根据芽包的地方削成几块甚至是十几块, 两三个月后就能长出十几株土豆,一株结几个土豆, 这种收比相当不错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土豆生长时间短, 对季节气候没那么挑剔。现在这月份了, 流民们种植水稻肯定是来不及了, 种些土豆充饥最合适不过,在西方, 土豆可是主食。

这样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粮食自主,在庆川安定下来。

除了各地百姓自发涌入兴远、庆川,没想到葛镇江又跑来凑热闹。

六月初,葛镇江派人送了一封信给陈云州,说愿意用两万百姓换葛淮安。

陈云州看完信直接递给了陶建华:“就没见过这样换的。”

哪家是用百姓来换主帅的啊?

只听说过用城池、俘虏交换,葛镇江是真抠门。

陶建华也很无语:“这个葛镇江怕是不想落得个不管自家兄弟的名声,但又不愿意出钱,不愿意割让城池,所以拿人来换,太小气了吧。”

陈云州叹气:“做买卖不都是漫天叫价,坐地还钱的吗?他舍不得桥州,那用南庆县换也成啊。”

陈云州自然也是知道,葛淮安的命不值十万两银子,更比不上桥州。他就是故意把价码开高点,然后等着葛镇江还价,讨价还价不就是这样的吗?谁一上来亮底价啊。

其实别说十万两了,一万两他都愿意把葛淮安丢给葛镇江。

葛淮安这种暴虐成性又嗜杀,不注重军纪的将领,难成大事。可能初期能帮葛镇江开疆拓土,但葛镇江的地盘一旦稳定下来,铁定是个拖后退的料。

所以陈云州让人折磨葛淮安,却还没打死他,就是想多换点利益。要是能换一万两,那都可以给阵亡的家属们每家发个一二两银子了,能让他们的家人吃一两个月的饱饭了。

陶建华也很想收回南庆县,于是道:“大人,要不咱们将条件改一改,换成南庆县?这个要求对葛镇江而言应该不算太过分。”

“从一州直接降到一县,这也跌得太快了。”陈云州蹙眉,思索了一会儿道,“南庆县过去是桥州的万柳县吧。两县相距四十里,不行,太近了,除非一口气拿下两县,不然单是拿回南庆县没用,咱们还得分兵力驻守南庆。”

他们庆川城距南庆县比较远,有一百余里。如果葛家军在万柳县发起进攻,他们的支援最快也要一天多才能到。

陶建华想了想道:“也是。而且咱们现在兵力比较分散,若是拿下了南庆、万柳两县,那必须得在两县陈兵上万才行,人太少很容易被敌军攻破,这样压力太大了。”

这两个县都是小县城,城中人口才两三万人左右。现在被葛家军祸害一圈,能不能有两三万都不好说。

人少,意味着县城的面积也比较小,城中的资源也很少,城墙不够高,不够结实。

陈云州也有这个顾虑。他们庆川底子薄,才打了两场打仗,损兵折将不少,如今休养生息更重要,不能一味地冒进圈地盘。收回失地,也得能守得住才行,不然毫无意义。

“罢了,换百姓就换百姓吧,总比将葛淮安留在这吃白饭的强。不过不是两万,我要五万人,全部由葛镇江送到仪州。”

这是陈云州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

主要是为了防止这所谓的五万百姓是葛家军伪装的。

送去仪州就不怕了,仪州城早就被卢照烧了,现在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

现在距秋收还有两个多月,仪州没什么粮食了,很多老百姓都以野菜、瓜果等充饥。要是突然来五万大军,哪怕就是把仪州府都抢光了,也没有粮食满足五万人一个月的需求。

军队里缺粮可是会出乱子的。

而且仪州那么远,中间又隔着个兴远,分出大军去占领仪州对现在的葛镇江来说有害无益,他只要脑子没烧坏,就不可能让大军冒充百姓。